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2009-07-23 07:52:45)
标签:

中国电影集团

发展

现状

中国电影

艺术中心

研讨会

文化

分类: 电影研究

2009年7月22日下午2点--6点半,中国电影资料馆多功能厅,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和中影集团共同召开研讨会:“改革与发展--中影集团创作格局级产业发展研讨会”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出席嘉宾部分:电影局张宏森副局长、电影资料馆付红星馆长、饶曙光副馆长、中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史东明副总经理等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电影学院侯克明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章柏青会长、北师大艺术传媒学院王一川院长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研究院、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我、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等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的发言题目是:大而有当

 

一、中影集团的价值存在。

毫无疑问,在新世纪以后市场化的革新中,老牌的中影集团持续性跃进,既把持住国家赋予的优势,也把握着市场规律的运行,而在中国,两者都协调而都不放松的机构,自然具有难以匹敌的力量。近7年来中国电影越来越呈现丰富发展的体系中,中影担当者中间力量的角色就是证明。(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的总收入43亿元,中影集团占了27亿元,占全国票房67%。)

在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中影集团在表、里都获得了生机活力:1、在内里其观念形态和运行机制都逐步适应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作有力,为市场占有优势确立了基础;2、在外在上,探索机构组合和中外资本运作,在制片放映发行和院线建设多方面确立了自身“集团”意义的协调组合关系,机制灵活而有活力,使中影无论是创作还是市场效应、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创作,都呈现出活跃的态势。我们所看到的中影公司无论是实力还是地域优势都已经被目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包括对外联合的召唤力是代表国家电影创作主体,对内创作举足轻重,承担着重要的年度产量和质量标志。几番改革进展中,形成的业界口碑和中国第一、世界上最为集中和最大的影视剧前后期制作基地等,都为中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影视创作航母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持续发展是中影集团成为天字第一号的主要任务,而提升中国电影新局面的责任是真正目标,毕竟这是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

二、高标准要求的差距。

已经呈现出中国电影旗舰状态的中影集团,其真正的表率和标杆意义还需要建设来实现,包括既要具有超群实力上的航母物态指标,足以夸耀的数据;更应该包括在经营、市场占有率与大众口碑、国际影响力、艺术超群实力和艺术把握的引领先锋意义等。而实际上,去年国产电影国内票房43亿中中影集团占据27亿固然可喜,但中影集团只能说和过去相比呈现出雄伟的模样,却还不能说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国家电影创作巨无霸态势。

  比如说,除了国家形态的绝对推崇之外,在大众知晓度上有时中影集团未必如华谊兄弟等私营集团被大众知晓,而在品牌导演的知名度上由于有冯小刚、张艺谋在集团之外牵扯着大导的显赫标牌,中影在和他们抗衡的似乎不够显赫,而即便在五大亿元导演中占有半数,但中影具有最为重要名导的实力却似乎不够(和当年风格独具的北影五大帅时代相比的确有差距);而在操作水平、创作质量上和市场口碑和大众知晓度上,中影集团也不是的十分英气(冲劲)和垄断性的硬气。

尤其是,我们现在所看重的中影,具有不少优势,比如1、由于有国家赋予的实力成分(9亿的制作基地和进出口权等等),所以威风凛凛;2、由于还有不断市场瞩目的大制作,而片名能为大众所熟知;3、由于具有改革收效的多个制作公司的必要分工,在胶片、数字、动画等多种形态上都有所建树而具有集团操控的可能,而发展前程可嘉。4、但不能不说,也由于声名在外但与之相配伍的影响力却显得有差距。真正的国家电影航母集团应该有更为高远的目标和实力与实际影响力。

比如,1、品格:艺术风格是成熟企业和成熟导演的标志性指标,在中影集团中还不能说具有比较多的携带风格色彩的响当当人物,显然,在服从于大片策略和集团战略要求上,集团整体意志十分明显,但在讲求个性创作和特色的一望而知上,品牌效力却不够。

2、品牌:公司泛泛的实力宣传有所体现,但被人牢牢记住的标志却不够显赫,宽泛无边的大拿需要强项的凸显来提升号召力,由于影视如果不是靠某一个特有优势立足就容易稍纵即逝,积淀品牌效应的工作没有成为市场呼应的东西,长效影响力显然不足。

3、品质:人才聚集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   持续发展的期望之策。

(一)基本期望。

中影应该在气度、境界、影响力、品牌、创作实力等方面实现国家影视航母雍容霸气。

在观念上应该有引领电影创作是艺术高格的标准,无论是投入还是艺术精致度都不能出现好坏泾渭分明的状况,目前看来一些不入流创作减弱了中影贵族气,有时显得质量扶摇不定的实际状况。创作有气度同时有境界的作品应该是集团的目标。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成就,是一些数量不多的民营大公司成功所在。

中影公司的影响力和品牌还不是十分响亮,辨析度不够,实际上是品牌效应不足和合作出品凸显自身不足。在宣传上和实际影响力上都存在问题。这个时代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常理有些过时,而重要的自然是提升品牌的创作质量和影响力。

(二)具体建议。

1、协调。以大制作为标杆的大中小创作协调发展局面:大制作大回报大效应是当下发展事实,中影受惠于大制作尝到不少甜头。但显然在大制作上尽心努力是显示了效果,但相比起来倾注力量操作非大型创作也应该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

2、价值。以艺术价值而非价格标准为中心的商业艺术协调发展:在多年发展中,单纯的艺术创作在内市场上的回报多为不理想。而商业创作的去向时常出格屈就受众,丢失了国家航母的主要要求。实践证明,企业生存需要市场第一的目标,但市场收益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水准来保证尤其是长效发展保证。确立艺术追求是要强调艺术质量和艺术多元化创作,支持艺术创新来保证给与大众不断的新鲜感而获得市场收益。

3、中心。扶持电影为中心的影视艺术创作协调的发展。从华谊兄弟多次举措扩展电视剧创作发展和中影公司以往电视剧创作的经验来看,影视相互协调是作为航母必要的举措。但电影毕竟是国家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集中力量发展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既是公司的责任也是国家个大众的期望。影视协调注重相互依托、锻炼人才和节约成本,但提升电影观念与扩大电影艺术影响是最终的要求。

4、未来媒介。及早谋略网络艺术整合协调影视发展之道。网络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也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传播平台和媒介。不断有专家预测十年内网络整合容纳影视广播等多媒体已经不是梦想。

5、招纳、扶持创作英才实现以人为本而不是技术为本之路。

如何领军——中国电影集团现状与发展分析

 

后补:

8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指出,中影集团目前的状况可以说“雄伟”,却不能说已经成就了“国家电影创作巨无霸”的态势。中影在大众知晓度上,不如华谊兄弟这样的民营集团;品牌导演的知名度也还没有赶上张艺谋、冯小刚;在操作水平和质量、市场口碑等方面,中影集团作为国家电影龙头企业,还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7月28日新华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中小电影特别是数字电影,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并不多。“创作有力度应该是中影集团的目标,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成就。”

7月23新浪娱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星教授认为,中影在十年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品牌和品质,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加强。比如创作格局的协调、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并举、电视剧和电影多元发展、未来媒介的利用、招纳扶持创作英才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