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电影《南京南京》的感叹

(2009-04-28 21:52:24)
标签:

陆川

《南京

南京》

电影

历史

思考

杂谈

分类: 电影研究

昨晚9点,专门到中影影院看《南京 南京》,感慨不已。

 我看电影《南京南京》的感叹

 

    当生活美满的人们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时候,可能都有些厌倦生活的乏味,现代传媒给予娱乐无极限的享受,消磨了精神的进取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段理应当刻骨铭心的历史在银幕中残酷的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现实。

    突然发现,太多的娱乐创作多么“好看”,却都如此肤浅,因为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关注都那么小儿科般幼稚。我们太沉溺在无聊的戏谑中傻儿般咧嘴,却忘却了拷问历史和拷问自己的内心。

    但你置身在一个大军压境惨无人道的欺凌和凌辱时你会怎样?当你的妻女被强暴侮辱时你会怎样?设身处地的时候,我们不敢问自己会如何对待。

    这是一部艺术思考和历史拷问的创作:洗练的叙事,干净的残酷,没有多余的枝节延伸,都是娱乐之作难以做到的。而传达出来的痛苦在心里撞击却难以出声,这就是好作品!

让残酷的时代复现,却不是以往的一味屠杀,但残暴却无时无刻不在降临。影片让灭顶之灾横压在南京拉贝保护区的上空,谁都不能逃避,人人不可终日。

    陆川在影片中敢于几次不惜笔墨呈现缓慢展开的无声镜头,放大了灾难的危重性,伸展开我们心中的撕裂感。这只有艺术创作而不是娱乐之作可以比肩的。

    超越简单的愤怒和悲戚,敢于寻找嘈杂历史后面的心理真实和事实的残酷,是《南京南京》超越以往创作的主要因素。

   1987年的《屠城血证》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并不多见,但显然《南京 南京》大大超越了以往,不是在外在的屠杀上超越,是在内在的心理压力下超越。显然,看待那场灾难的电影开始进入思考深入、分寸恰切的高点上。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但屠杀南京的行为超越了战争残酷的简单层面,而进入战争撕开了人性在绝境中如何求生、挣扎、思考和背离的困境。任何一个事件后面都可以找到人性挣扎的影子,《南京南京》找到了事实的残酷,和心理残酷的双重聚合的分寸。发展变化自然在其中,最大的悲惨是身心俱毁的悲惨。中国人失去了家园和一寸可以安身的地域,等待着随时降临的杀身之祸。但更为可怕的还有伴随的精神摧残。电影拉伸了悲剧在肉体上的残暴性,直击心灵悲戚。

    在中国妇女身上,悲剧无与伦比,但显然,陆川比起以往电影更多了深刻性,即突出表现一些人性的的东西。角川的视角其实是心理的展现,把一个军队士兵的有节制的行为举止放置在对于日本慰安妇的初次相恋的钟情、对于中国护理员的请求枪击的履约上,已经改变了以往对于侵略者的表现,没有简单强化的敌视,也没有讨好的人性强为。对于角川眼光看世界和心理度量世界的矛盾是真实而普范性的把握,分寸恰当。陆川的《南京!南京!》中日本士兵心理挣扎的描写,简洁细腻,清晰深入,是难得的表现。

我看电影《南京南京》的感叹

 

 

值得尊敬的创作团队:

我看电影《南京南京》的感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