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中的机巧和意味
(2008-09-15 08:43:33)
标签:
中秋手机短信时间道德诚信国足文化 |
分类: 文化问题 |
2008年9月15日,假日,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十六,送走了中秋,依然要过日常的日子。
想想,人生其实都是如此,希望要有特殊的时光,是因为需要打破周而复始的常规;但每每激烈刺激的日子中又向往平淡自如的时光;而踏入日常,才又恍然而悟到日常才是主宰一切的骨架。
所以说,世间什么最为厉害,哪里是权势、声名、机构、实例、爱情等等等等等,就是时间,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和时间相抗衡!
挽留时间既是徒然又要不断追求,于是有人间西西弗的努力了,短信就是其中之一。
中秋终将一如既往的来去,也去也。
但还是很有些意义,对个人而言。
两日来,第一繁忙的是看回短信,中秋短信和教师节一样,几百个,弄得走路、吃饭、骑车等等,都在低首弄指之间和短信祝福相伴。
意识到时代已经不可扭转,不明白这一道理就没法和时代交流,上了岁数的人再抱怨,也无法阻挡技术时代带来的从形态到观念的变革。所以要认知社会,不说外行话,绝对要看顾现实。
对于短信乃至于任何新鲜事物,一般而言,我的态度保持新旧统一:接纳新潮、保持旧态,
何谓之?
新鲜东西我不用说和同等年岁资历的人相比总在前沿有时还抢先尝试,所以不理解一些学者老同志不会收发短信,但对于短信一般而言采纳的是有信必回的老式道德,除非操作失误和机器线路陈旧---比如我的机器在大节日时常三天后接到节庆别的祝福,不知该回还是放弃,因为时过境迁。
保持旧态即给予来信者的一一回复,据守旧道德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人。
但中秋短信中时常有好玩的自以为是的事:
有人短信来不署名,言外之意是你必然知道,不用说我的手机可能没有存地址,就是有也可能有同名同姓的;
有的短信多是网上荡下已经收到无数遍的,肯定许多人都在接受也如法炮制,于是就是形式上节约时间内容上浪费时间,不如自己拟就的短小祝福来的亲切;
其实借用他人短信或者是确实好玩的,或者是你第一个提前发的有新鲜感,在高峰时期借用一定要在其中加上对于接收者的称谓才是妥当,可惜,应付差事又想光鲜亮丽的就不可能这么费事;
其实,最为明显的短信是群发的敷衍了事,在信息时代,既取代手书又保持个体关切的应该是有时间组成的一对一的问候,所以泛泛群发,越来越显得机械呆板和轻慢对象,不如不发。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讲求公办,但既然要发出最好的方式是针对一人、有对方称谓的才显得真诚,可惜越来越多的晚辈学生也毫不掩饰的显露群发的架势,相信所有老师收到都不会认真的。
我一般任何人来信都要简短回复,几百个多数照样回复,
但对于群发的一般不会回,因为一是想他收到或着不知道是谁---从电脑中发出的手机上收到可不难以测知?或者收到了会吓一跳,原本就漫不经心有负担的完成程序,没有期待可不就吓一跳?
一个短信已经是我们这一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技术的长足进步令人叹息,但最终的还是人文细节主宰,想绕过时间来多快好省,往往好省下情感和趣味,也就落入技术主义的窠臼,大片电影已经留下把柄,小小短信也不能免俗。
但我们其实可以回到人本身。
因为时间在度量着人间真伪!
姑且作为拇指世道的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