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到北京:那一刻超越世俗的愉悦

标签:
乌镇茅盾摇摇椅民工鹧鸪知了梦境休闲 |
分类: 生活随感 |
2008年7月23日飞回北京,炎热依旧,心绪不变。
心依旧沉浸在乌镇的那个清晨。
前一晚的夜空显示了乌镇的诱惑(照片是别人的),但白日的感觉终身难忘。
2008年7月22日,大暑,稀落的旅游者多半没有起身,只有我们开始享受时空的趣味。
一个空旷静谧的水乡有什么趣味?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过惯呢都市生活,满足于都市喧闹,离不开都市繁华,但心里总还是期望静静的摆脱的味道。
我们在杭州的自行车游览已经烘托出浪漫心灵的期望,那一个无拘无束的时光啊?
在乌镇,隔着一层水,暂时别离了都市的功利追逐,心的单纯熨帖可人。
一种幻想怀想冉冉上升:心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梦幻就有多大!
那一早,在乌镇的最深处,偌大的休憩地就我们两人,夫人安安静静在看书,不要人打扰;我原本就独立不依,不爱打搅人,一个在沉迷,一个在沉思。那一早的梦幻像烟一般流散----
人不是没有追求---指安安静静的心梦追求,可惜只是难以有沉醉的环境。在没有喧嚣的境地,你的心帘慢慢敞开吸纳自然的约略呼吸,那种沉醉无法形容。
此刻,在孩童般依恋的摇摇椅上,真有梦似的抚慰:
那一早,我大半时光都在玄想心思,湖湾的远处,鹧鸪在断断续续的鸣叫,你在呼唤什么?我在蠡测,其实自己也觉得好笑,一声声一阵阵,也许就是暗语?头上的大树知了的歌唱一刻也不停歇,嘶哑的可以吧,我对它们悄悄说,但哪里有回应!偶尔的惊吓不是来自于湖外往返的汽轮---那时我就仿佛进入茅盾的小说时常喜欢描绘的声响世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春蚕》等等---来自于不知什么原因的微风起处,那大暑时节的微风何等珍贵,在摇椅上需要略略欠起身子让被挤压显得有些潮热的部位透透微凉。
美好不是语言的所长,而在于感悟的珍藏。乌镇的自适无处不在。
有时想,我总是能在燥热的夏季找到心中的微凉惬意---在北师大住宿的时候,夏日傍晚时光听对面123中民工乘凉时咿咿呀呀的胡琴声,会慢慢渗出酸酸的感觉;那天,在校园角落看到一个男生躲在暗处吹着笛子,那样不成调子,但看看他畏畏缩缩的样子,忽然觉得不成调的笛声超出趾高气昂演奏家的感染力,他显然有一种动力要学习笛子,是为了朋友?为了不自卑?但那一刻,我的祝福就在嗓子眼涌动。
只有明了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希冀,自己才能感悟到他人每一点的幸福。于是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美好的乌镇空灵之晨啊!
那一个早晨,我了悟自己、了悟过去,自得其乐的在幼儿时代没有荡过的摇摇椅上沉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