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岳恒山--云岗石窟

标签:
大同北岳恒山云岗石窟旅游 |
分类: 生活随感 |
观天下就是观自己,走到何处都是自己的形迹、心迹的印痕。
坐在门口,一副悠闲,期待和自如。
人生若梦,也若花香四季,需要自己转化感悟:气定神闲,舒卷自如。
在大同,自然第一要去的是云冈石窟,已经熟悉的地方,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是去了北岳恒山后才来云冈石窟的,路上的标志是路途也是选择
恒山未曾来过,此行一大诱因也在于此,自然带着探究之态,也就自然状态十足,这是第一次见到的很难从上面往下走的台阶,我之走南闯北也不敢贸然向下,肯定是修造时故意而为,每一个台面的坡度都向上,雨天绝对危险
北岳的感受没有什么印记,在五岳中的确并不起眼,只是留下了细雨蒙蒙深藏不露的感知。还有南岳呵中岳没有去过,期待将来踏足
云冈石窟是几年前和更几年前来过2次,依然印象深刻,大门外其实不起眼,但已经可以开阔地看到景区特点,那天人似乎不多,阳光充足,心情很好
史料介绍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
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
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其他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造像,普度众生,面向生机无限----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们感兴趣的还在音乐窟,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侈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看这就是音乐舞蹈窟:
人在石窟面前总是情感复杂,历史积存和现实境遇交织。
大同之行,洋洋乎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