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星
周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132
  • 关注人气:49,9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2008-06-29 06:50:29)
标签:

昆曲

文化

女性

分类: 艺术教育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在南京大学研讨会,领略到学术研究的正经。除了作为国际研讨会,有国内几十位专家外,还有20-30位国外专家,而好的研讨会论文集等文件应该一应具全,他们做到了:

这是两本论文集的上本,下本史国外专家的中英文本: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会议手册的设计风格一致,详细说明精心: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我特别欣赏会议背板上的文化气息: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这里研讨会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南京大学的学科所长是戏剧学的全国影响。自然,为代表们专门精心挑选了精华的昆曲折子戏演出,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之妙,一个晚上就感悟到透底,那种气息和韵味,那种身段呵脸谱,美妙至极

这是《幽闺记踏伞》饰演蒋世隆的是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获得者的张争耀,饰演小姐王瑞兰的是全国昆曲十佳新秀奖获得者单雯,在他们身上那份羞涩呵试探暗情的细腻令人心动不已。查关于昆曲介绍中有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信然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在著名的《牡丹亭惊梦》中,我真的是陶醉万分。饰演杜丽娘的是全国昆曲十佳新秀奖获得者罗雪晨,柳梦梅也全国昆曲十佳新秀奖获得者施夏明。剧好人好,简直是妙不可言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在扮相上呵舞台身段表现中,那种轻柔慢舞的味道难以言说。查相关介绍,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作为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鲛绡记写状》贾主文的饰演者是国家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获得者李鸿良,刘君玉扮演着是兰花奖获得者孙海姣。这出戏演出震撼,贾主文的饰演者高超的演技难以形容

南京:女性视角影像研讨和曼妙的昆曲欣赏


    昆曲之美理所应当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网络上所言的下述描述的确令人忧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