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研究生招生确定人员和博士硕士毕业答辩的关口,自己毕业的研究生论文看得不亦乐乎,校外博士论文审读,从远之东方的南京到西方的四川、重庆,近之北大、广院、电影学院等的论文已经有十几本,还有在快件的路上,洋洋洒洒好费眼神心智。但乐之学习,收获颇多。对于各地博士水平每年都有基本的了知,这里不提。
烦恼的是我们自己。
我一贯对于所谓高端择选人才的观念抱怀疑态度:
诸如一:许多学者和机构强调要看生源本科阶段是何,变相的血统论可能有许多道理却肯定要埋没人才断绝有理想者的念想。我自知资质平平,就是有了好机运才有现在超越自身才份的成长可能,所以对于血统论的怀疑源自于我天生卑贱的平民意识。
诸如二;我也一贯对于高高在上的地域优势的机构对于某些人口大省考生的歧视不满,他们一般以山东、河南等地考生庞大而急功近利的一些做法而连累而及,公开拒斥招考生源,指责挑剔不是没有没有现象作为佐证,但扩而广之背后还是荒谬的狭隘哲学作祟,在京城之中,这样的高校认识不在少数,公开说出的许多,不说而认同的不少,呜呼悲哀。
诸如三:对于外语的过度重视,研究生几乎成为外语比试的战场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对外开放,事实上也的确对于研究生有好处,但成为选拔的主要指标却令人生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母语考试就不能成为主要指标?因为外语相对差才要考核----从中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都要以外语为准则的荒唐型人所共知却依然屈服。
但其实应该忧虑而需要考核的是我们美丽的母语!
莫名其妙。
现在的莫名其妙又进一步升级:招生出钱!
在今年将要录取的当口。我们学校想到了开始实行招收研究生要导师出钱的政策,理由也是冠冕堂皇:你招研究生就是要有科研项目,所以应该拿出一部分上交学校在分成给研究生,前者不无道理却其实荒唐---许多导师在没有科研项目时也在出科研成果未必比有项目的差;文科研究精要在思考研究不是如理科要项目决定思考成果。后者毫无道理---文科研究项目好不容易有也就几万和理工科动则就是几百万难以比肩,如何拿出给学生?如我过去的国家、教育部项目都是每一项不到2万,就是手头的教育部攻关项目也就20万还没有全部到位,我就不愿凭空出钱,文科研究生修养未必就是为导师打工中屈辱求取的,而那些有研究能力未必有项目的人如何拿得出钱?文科研究经费决定论已经荒唐而现在要导师出钱明摆着是把有些财大气粗好拿项目的理工科“老板”盘剥学生的罪责嫁祸到项目少钱少的文科教授身上,何谈公平?
忽然想到,我们正在纠正无论老是学生都要发表论文的规定,弄得全世界刊物多少年也不能发完中国学生的论文的事实就要在研究生招生中重演:每年各种项目合在一起也不够少量的全国研究者瓜分,(比如我们艺术学科全国项目每年百来项申报项目,但全国艺术师资几十万人!)看似高瞻远瞩的招生出费高招其实是急功近利的另外一种体现而已。
我们已经浮躁却要政策来鼓励浮躁,实在可悲。
是不是要把文科研究生做成只是工匠而没有宽阔的人文思考和自由独立的人文瞩望?
我们已经培养了绝大多数不靠拿导师钱而取得人文素养的文化人,却要倒退到培养功利哲学的地步的研究生,何必如此?是要否认我们过去的付出与成就?
倒退吗!
想到自己,每年40多人报考我的博士,每个方向只能录取1人!已经愧疚而生退隐之意----你招谁都伤害着无限期望也有水平的求学者,现在还要在对他人的愧疚上增添自己出钱的自我不满,何苦来?为了学生需要招生的高尚满足也未必可以抵挡私小里那个小心眼。如果按照目前的理论:正是要用这一手段来遏制住导师多而招生积极性太高的情况,其实:一是可能让招生多少无关紧要的好学者少招和不招,二是可能让庸常的人大招特招---如同曲解计划生育一样,地方上有钱的不在乎罚款而城里有智商的不愿意生好遗传的下一代。初衷就算高明,实际目的未必理想。何苦来?
我如何?当然不愿意出钱招生,没有必要,又难听,还不符合理想的纯净学术要求!
以后选择为自己不招生还是为学生招生?哈姆雷特的询问袭来!
了可怜的是越来越需要学术文化追求的学生!可怜的是就业压力更大和想要深造的学生们!
呜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