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举行今年报考我的博士面试,随着年份的变化,报考博士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去年的报考我的博士已经多到20多人,再跃升到今年的40多人报考,喜忧参半。因为喜爱理论研究的人增多是喜事,而对于导师的信赖则更是鼓励我们上进的动力。但其实忧虑在于随着导师队伍的增加,我一个学科只能招录一人,内心里总是涌出对不起学生的感觉,别人的信赖却形成大家都拥挤到厮杀的独木桥上,不免有深重的负罪感。一是从报名开始就要面临惨烈竞争,二是考我的考生能够上线复试的多达20多人,却只能取前几位来复试,落选者中不乏几年来持之以恒报考的好学生,总觉得有对不住信赖的感觉。而进入复试的高手都是佼佼者,却又明摆着要有苛刻的淘洗。今年上线考生都优秀,笔试口试两道关口都只能是看现场发挥了。
所以,遗憾的内疚总是在心底。
我唯恐自己的情感因素影响,所以,历年都是邀请外来重头专家帮助把关,今年邀请电影学院电影理论家王志敏、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长丁亚平、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帮助我面试,在开始面试前,我习惯让考生集体和专家见面,介绍专家,我说:希望你们来北京师范大学一场至少要明了和考官是谁,也希望大家在同场竞技不能不有淘汰中,既是对手也更成为朋友。
说的似乎大度,其实知道没有办法解决最终只能大部分人要名落孙山的结果。
所以,痛定思痛,希望明年报考的学生一定要多报几个学校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期望机会!
只能如此。高端教育机会还是太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