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湖东路沿,栅栏隔离起修路中心,人流显然被逼仄在一边,行进缓慢。
城市的建设始终是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的发展态势,到处在开膛破肚,挖掏修理,乐此不疲。
在高速路上经常听到司机对于收费站的抱怨:没完没了的修理不是初造时偷工减料,就是为了享受更长时间的收费可能。其实城市马路也多少如此,挖挖填填之中,既是城市祈求发展的欲望体现,也是建设部门乐此不疲的运动欲望。
可惜,生活常态就此被打断。但也显示了生活的多样跃动。
我们还是习惯运动的乐趣。
在福建师大研讨会间隙,偷闲回家,被家附近的修路景观所吸引。
紧挨在我家边上的一栋房子正在拆毁,挖凿机的坚锤不断击打残墙,巨大的重锤声扑打耳膜,“咚咚咚”,心惊肉跳!问过妈妈每日每日感觉如何?母亲说已经习惯了。但我看着撞击的景观,依然感觉人类的残酷。不断建设不断毁坏,才有进展,也才有变化。很难说清建设的益处如何。
今年报载,法国著名文化学者到广东,惊讶于中国的建设日新月异----这自然是好话;但他接着说很佩服中国人居然能承受这样的生活----言外之意是不断颠覆的建设让生活不安定;接着他又说,在欧洲,建筑和传统几十年、几百年不变的感觉----含义是传统的价值无与伦比。
读完喟然。我们未必认同按部就班的稳定,发展的急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因为生活显得有希望。显然这不是富足的理念,而是急求小康的期望所然。
已经是傍晚,冷气渐渐袭来,施工在无形中加快,声音愈来愈急促,古诗的“急暮砧”味道传来。
归家的人流拥挤了窄道,福州的摩托车依然很多,男男女女驾驶着构成别样风景。有时感觉摩托车令人讨厌,有时又感觉多样的风景也是难得的风光。
静静看着人流从眼前掠过,细细考察发现生活的潮流其实依然如常,人们还是要晚暮归家,归家的心情是人的常态,匆匆回归那是生活而不是活着。
国家人群中,最多的是父亲、母亲携带孩子的情景,在孩子面前,长辈都是慈爱和满足,孩子则都是乖巧而期望的眼神。我所站的地方,是街边,空气中飘散着福州烧饼的味道,薄薄的圆形,充满了葱肉烤的香味,孩子到这里歪在摩托车上的眼神立刻歪斜过来,喃喃的祈求从父母的停车还是斥责中可以看到归家的心情差异。行走过的人,其实都难以抵抗福州小吃的魅力,买上几个,用小兜包上,或咬上一口,你从局外人角度都可以感觉到冒出的香气涌来。
我在犹豫,是买上一个自己享受,还是忍住口腹之快继续在感觉上取得精神满足?
这是一个问题。
匆匆经过的人都可能好笑,我是唯一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却站在这里一动不动的人,但一个小时不动的观察,却让我满足,福州的街边景观其实就是小城的常态生活。
正经会议亦我所愿,世俗生活亦我所愿,兼得快乐耳!
自我得意,生活女就在随时随地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