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翻看书籍,感触颇多,居然被一本和我主编的《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相配套的《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所感动,书中那么多文化名人对于北京的思念感怀的确动人,他们内心情感的勾勒,对于北京细枝末节的生动而富含情感的描绘,令人感伤,因为北京的优美和沉稳已经丧失了许多,重读格外珍惜。故把自己的书评放在此以为阅读后的记录。
文化透视中的城市情感记忆
——《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有感
翻阅中国华侨出版社的《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扑面而来的是温煦的依恋情味和古朴的历史情怀,北京的细枝末节透过文字向我们招展。作为文化读本,阅读该书不仅趣味盎然,而且给予人们的历史韵味葱茏丰富。
北京是什么?在政治概念中,它是历史名城,是首都,是典型的城市。但其实,北京是丰富的文化符号,是历史情感沉积的对象。本书中60多篇关于北京的文章,多角度显示了一个古老文化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情味。在老舍、朱自清、沈从文、张恨水、许地山、王统照、钟敬文、朱湘等数十位作者心目中,北京城已经不是地域圈住的城池、划一齐整的高楼,而是萦绕每一个作者记忆中的情感细节,丝丝缕缕,都那般多样深情。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牵挂人的韵致,每一个胡同街巷中都荡漾着历史变迁的回声。萧乾说:“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老北京的小胡同》)这其实是中国人对于北京的标志性认识。尽管不同作者心念中的北京差异着,却同样多姿彩,因为北京博大宽容,装得下几千年的变迁,也盛得住每一个呆过这里的人的呼吸气息,乃至于没有来过的人们也刻印着北京美妙的幻象。所以,汇集《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不仅仅是城墙围绕起来的地域,而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等等文化情愫。
的确,在文人笔下的北京,到处充溢着情感的牵累。张中行先生曾经这样表述对北京的情感: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其实,书中的作者何曾不是带着这样的内心感情来描绘心中的北京?不妨说,《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就是一本通过文人之眼透视情感北京文化价值的出色之书。编选者的设想高明在于,只有文化大家,才能够把感悟到的宏阔北京的根底和情味表现出来。确然,对于城市,只有身处其中又能够脱得出来,才能看清城市的妙处,而只有文人才能够在“进城”中体味,又有散淡思绪“出城”来观照,所以,文化人的眼光和心胸对于认识城市有特别的价值。而城市在文人笔下总是那样鲜活呈现,北京的城市气度和历史韵味,只有在大师们的心境中才散发的温婉动人。
在这一本关于北京的记忆书册中,北京的方方面面有条不紊的展现出来,不仅是因为北京地域宽阔,有足够的资源,为文化名人舒展情怀提供了论说的场域,还因为北京人文环境优异得让人难以忘怀。
----就城市建筑论,诚如张恨水先生津津乐道的:“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就周边环境论,林海音念念不忘的是“骑小驴儿上西山”的情味。
----而就生活环境论,萧乾钟爱老北京的小胡同,因为“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以至于在国外吃碗排骨茶,他还依依不舍的“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都是因为北京具有难以言说尽的诱人魅力。文人的笔触固然独特,但触发他们心绪的还是丰盈绰约的北京风姿。感谢《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的编选者,为我们会集了如此多样的北京描述文字,更要感谢此书为我们展现了文人大师对于一座北京城开阔而细腻的描绘。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却可能忽略了或漠视了她的魅力,只有文化人的情态才能那样丝丝入扣地展示提醒出来,读之恍然而感知新鲜难忘。
所以,必须强调,城市魅力在于文化,在于生活细节。城市不仅仅是生活居住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划归城区和郊区的专属区域,帝王选中北京的可能是风水也可能是战略考虑,但在百姓的心目中,城市就是早起的风景和晚上的栖息地。而在文人心目中,城市就是挥散在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是情感的牵挂。读一座城市就是读懂她的味道气质和情分。这就是文化记忆,《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让我们通过文人的描述重温了北京的文化历史,地域风味,回味了一个大城市兼有的都城大节和民间情怀,于是,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城市的细枝末节,也看到了大师文化人的风情和记忆。乃至于我们对于北京的感悟也在触手可及的空气、司空见惯的习俗、招手间的问候、遗忘后的思念中一一复现了。书的阅读价值应该也就在这里了。
《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的创意实在值得推崇,不仅因为花费心力让我们得以集中看到文化北京的心迹,还因为贯穿在其中的对于北京的作者以及编者的情怀感动。本书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这是1993年萧乾先生的叮嘱,放在这里收尾,令人警觉和唏嘘。城市也好,文化也好,都需要精心保护,关于北京的以往和现在状貌比较,透过这一本书也可以考量到。
当然,还要赞赏本书的感官上的文化传达。一是装帧和设计编排都与内容相贴切。宽阔的16开本,大气宽敞,应和着文人舒张开朗的文化观照态度。封面镂空的屋檐,微微敞开暗紫色的都市城墙,蹲望在右下角的狮子似乎守望着京城,端立凝视,分明是历史在召唤了。古色古香掩映着扉页的内里,“城”的味道似有非无又不言而喻,暗示着文本的内容。而书中把大师们对北京地域景色的描绘文字按照“天安门”、“天坛”“景山”“颐和园”等等分门别类来汇集,既方便了读者集中感知,又兼顾了比较的妙处。每一个地域段落的开始,都精选了文人谈论的一段话,起先声夺人的提醒翻下去的味道。
总之,文化的内容,文人的情怀,文气的精心布排,让《读城---大师眼中的北京》真的成为读解北京文化历史和情感记忆的精华本了。
附:最近经过看到正在改造的积水潭医院到德胜门内大街的进行中的模样纪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