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影研究 |
今天是"318",由此想到鲁迅著名的纪念文章,以及他另外的文章.
对人对事还是需要费厄泼赖,而不是恶意相向。
我已经意识到恶意对于无论是艰难生存还是快乐生活中的人们,都只会导致忧郁和怀疑。所以,拒斥敌意,追求温暖-----至少是期望中的温暖和理想期待,都是必要的。
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多少匪夷所思的状况,人间在此就有复杂的情况。
昨天晚上看“生活空间”,一个奇异的故事吸引了我。一个漂泊在大都市的打工者,希望有手机却没有能力置备,一个靠资讯谋生的高级女白领,手机就是她的事业全部。但他却捡到了她丢失的手机。需要和良心使他决定讨要机主的地址,抄录了所有她的通讯电话寄回。她急切需要工作用户信息,知道他确乎需要手机就让他留下。本来故事已经奇特,还手机与需要手机,抄电话址与允许失误给予等,但依然感觉有愧,20岁的小伙子决定归还手机,要当面致歉。她不同意见面,也不要手机。但他需要以此排遣心病并证明心意-----
故事的复杂性其实在于人性心理的复杂多样。难以一言说清对错之间的界限。但人间真实的善良未必是要洁白无瑕的.
下午看获得多项德国电影奖和奥斯卡外语片奖提名的《窃听风暴》,从开始的缩紧神经,到最后的泪水酸楚,人性真实更为触动人心。
东德时期的国家安全局对于倾向西方民主的专业人士尤其是文化人,监视、窃听,无所不用。一个著名导演就被逼自杀。影片主要人物围绕专业窃听员、著名自由派作家与作为话剧台拄的妻子的故事进行。
妻子漂亮,钟爱丈夫,却被文艺部长以卑鄙威胁手段每周奉献身体,她被安全局威逼而供出丈夫正在写作的打字机所在,在丈夫怀疑的眼神中冲出房子被汽车撞死。
作家隐藏着小巧的打字机为西德《明镜》杂志写作了揭露性文章,遭致搜查,隐藏地点已经暴露,机器却了无踪迹。他于是被放弃窃听监视。
原来严肃的窃听员在窃听过程中对她的喜爱尊重和对于部长卑鄙行经的厌恶,隐瞒了作家自以为安全而每天在窃听中暴露的危险举止。最后,审讯中得到妻子揭发的隐蔽所在后,先期到他家取走了打字机,从而保护了作家。
东德解体后,自由的作家才明白自己从来都在被重点监视窃听中,他惊讶奇怪为什么没有遭难,查阅开禁的资料,才明白是那个窃听员保护的结果。
在街上,作家远远看着作为送报职员的他慢慢而行。某天,窃听员在书店看到大作家新书,打开看到扉页有献给某某号窃听员的字样-----
我感动于那么恐怖的年代,如此职业的安全员的人性意识闪光,如此不动声色地隐瞒和解救他人的善举。
善良待人在严酷的年代都可能做到,我们没有理由恶意对人,凶恶的心灵只会产生仇恨的意念,也只能发出仇恨的眼光,咄咄逼人可能胁迫一时,却不可能永远立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