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CCTV-2《亲密爱人》为2号那对可爱的爱人倾心相谈的真情而动容。一代新人在大众面前感受现代男女心底的真情,新年感受由此而丰富。
早看到学生发来对昨晚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的感受,的确,昨晚和家人看《春天里的7次聚会》开首篇“北京师大78级3班”,同学相聚,往昔岁月在时光流逝中光斑再现,闪闪烁烁,串接起许多已经遗忘的经历。
有学生来短信谈看了节目的感受,感谢大家还关心这我们这些当年的老学生,我们是开启公开招生大幕的一代人,相差近20岁的同学相处4年,即便是高考不限年纪的今天,也不能再次如此规模呈现这种情景。如同我的父母辈因为都能生几个孩子而才能生态平衡一样,当年的大小参差同学构成的班级环境,的确有利于人才培养,差代的观念、不同的境遇,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的学习充满了竞争的张力。回想种种交流、辩争情景,历历在目。
对当今孩子来说,40%到70%的升学率,使上大学已经是只要努力就应该可以实现的现实,但当年0.4%的升学率上来的我的同学们,何其不易?现在他们已经是经历了为自己的孩子呕心沥血上学、谋生、为自己生存挣扎、为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退出历史舞台焦虑伤感的不同阶段。所以,当初几乎没有不努力的,即便是“不努力的”,比起现在的许多人而言,已经是十分刻苦了。那时的学习环境没有现在好,但学习气氛可能优于目前,知道为自己努力,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
有时看到学生的被动学习,只读教科书,没有指定的教科书就听听课而已,内心里都替他们着急。学习岂能是学单一的教科书?读书怎么能只是读课程书?越来越狭隘的“学习”,其实是应付课程和考试而已,没有创造性、难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能为超越“学习”而自立,显然是我们对于大学教育偏离人才培养的着急所在。
我的同学说:机遇其实多对于每一个人都一样,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一定有对于你可以选择的一次机会,但许多人就是到面前而丢弃了,于是再没有可能赶上那时代步伐。
历史在时间上就是无情!为自己目前学业应该负责,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将来?而为自己的将来则要更开阔的学习,于是学习就不是考试,不是课程,而是素质补充。
30年就教会我们知道抓住当下而为长远储备,下一代人应该更有紧迫感,因为时代更难以应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