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老万的博文,把老师和研究生关系划分为5种关系(父子或母子关系;师徒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深为然.
我和研究生的关系?自己也肯定划定在朋友上,把他们作为平等的朋友相处交流,但其实工作上没有办法改变师生关系,指导要求必不可免.于是,自己的内心感觉和他们的内心感觉肯定不一样.比如对老师的"怕"完全有可能产生,至少是不亲近感,无论阅历年龄都有差别,自然不会都亲如兄弟般无话不谈.事实上,我对待学生真是作为朋友,但学生其实还是把你当成导师,尊崇和毕恭毕敬在所难免.除了少数最为接近的敢于和老师玩笑外,大部分人还是处在希望接近却依然有距离的关系中.
有时自己还未必意识到有这般的你我差别,还沉浸在职业的要求中,以为爱护会被同样接受.
后来自己思考,发现身份关系会造就距离感,比如考上我的研究生由于身份的改变,已经不如在没有考以前和我更天然的亲近关系,因为入学后,指导就把彼此归入更为公事公办的轨道中,似乎没有办法,所以彼此都要做好关系改变的准备.
但其实,在我内心中,还是前后一样的,关心依旧,牵挂依然.
但自己需要明白,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人,由此没有老母鸡护犊子的需要,画地为牢不许他人侵犯,或妒忌亲近他人而有叛道离经感觉.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并不为自己所取.
但自己作为导师,更多肩负关心挂念的责任.回到老师的本体上,更多是直接关爱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督促按照常规生活.
由于没有私有财产的感觉,也同样关心要报考自己的学生,以及关爱的不是自己的学生.
比如,我看到学生和博友的文章,文字间在人生抉择上困惑,或者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矛盾,就会本能产生关切的愿望,特别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彷徨痛苦,也会感同身受而难免悲戚,有一定要帮助之的冲动.但其实,他们未必需要,只是自己苦恼抒发而已.
可能的隔膜都会产生,因为你不是他们.最近偶然途径,发现自己在读学生内心的痛楚,赶紧交流,才知道其实作为导师,以为泛泛的找他们见面,启发他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等等,并没有解决内在的交流,我还是"导师",而不是朋友,不能舒解一些困惑.这一个个体问题解决了,活蹦乱跳回家了,难保别的就没有距离感.
所以,越来越理解:尽管我还是和学生见面最勤快的老师,却和学生的期待有距离,还难以深入其中破解更多个体的难题,还需要寻找积极的途径帮助之.
你看,老师的责任愈发重要了!
前几日毕业班学生的电脑被偷窃,电话中悲戚深切,我只能不断安慰,宽欠交论文的时间,劝不要伤悲,赶紧回忆重写文字等等,但可以感觉到自己到有些伤悲了.要是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赶紧给自己备份文字,以防万一.过几天电话过去,学生已经舒缓过来,带着笑意说重写了8千字,呜呼,我的心也随之舒坦开来.
前天一个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来看望,谈到自己工作中对同事环境和企业逐利要求的困惑,看着学生还带着校园纯真的思想和情态,真担心.社会的竞争环境不是人生的校园阶段可以比拟的,劝慰学生要适应,但立刻自己内心就悲哀起来,我们既要担心学生被社会同化,又要担心不被社会接受,以自己经历劝告他们适应生存法则却又悲哀发现生存法则其实会歪曲人性.
这时,老师自身都是矛盾的,真想替学生解决人生难题,却有没有办法交他们既适应社会又不自甘堕落.自身的经验无法替代学生但其实特别想更多帮助他们.
这时,就感到导师的责任格外重大了!所以脑子中就闪过还是少招学生的念头,减少承担责任的分量;但每年报考自己的硕士和博士都是最多的,另外一种不辜负学生信任的责任又油然而生.劳心之态怎么不产生?
其实,想了以上问题,发现,其实就是因为如此,才意识到自己作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还是本真亲近的,于是抛开困惑而释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