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大片的现状与问题的诘难,已经使得大片成为人人抨击的对象,我要来做一些辨析,难免会遭到质疑,但研究者不能以一边倒的舆论作为自己的风向标,还是要提供不同的个人观点作为参照,所以,本文就是试图探究大片合理性和问题所在,强调角度变化带来的差异性理解的必要性,更为客观和现实而不是简单感性的看待现象.

2006年岁末,《云水谣》、《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伤城》等多个大片,以一种绚丽的方式竞相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亮相,成为了中国电影人岁末狂欢的视觉盛宴,也促动了大片问题的辩驳。此前不久上映的《夜宴》其实已经强烈催动了人们对“大片”剧烈争议的心理,而1年前《无极》引发的激烈批评又再次被联系起来,由此人们也对更早之前的《英雄》《十面埋伏》等的大片开拓之路的是非发表差异的见解。集中于此时的大片确实把“大片”拼争的所有问题突显出来。“大片”到底如何,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对待对象。
一、大片现象认识。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场生存和艺术要求遇到激烈的冲撞,而集中点已经汇聚到“大片”身上。大片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标的重要支撑,却也成为指责批评的火力焦点。围绕着大片的是是非非,艺术生产方向与产业生存方式、电影理论批评与大众纷纭口碑之间,产生了诸多冲突。在大片问题上,集中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现状问题的错综要求和褒贬态度的差异。大片认识已经不容忽视,对于大片的研究需要重新梳理思路。
大片,源自于外国大制作而来的概念,包含了大资金投入,大场面奇观,高科技制作,大明星出场,大宣传策略等等特征。作为商业机制主导下的美国电影,大片是企图大制作造就大奇观的产物,视听觉超常发挥,艺术技巧表现突出,商业类型元素充分运用,适应最大化的受众群,争夺大回报的商业市场。大片的核心是商业利益,它切合的是美国电影恒定不变的商业运行观念,在坚持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精心操持电影技术手段,也最大程度发挥艺术感染力。所以,美国大片其实就是常态商业大片的大制作产品。
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一当产业规模进到一定程度,相关的产业支持和产业观念都跃进到靠拢美国大片的立场上,形成了:少量巨资集中投向,产业收入依靠大片支撑,遵循商业运作规则,市场回报集中,创作类型集中,上映形成压倒性景观,观众舆论莫衷一是等等。这就是中国大片的“兴旺”状况。在创作者手中,追求的是美国式大投入产出的模式,生产者和放映业都共同支持着只有大片才有市场的观念,众口一词;观众则不约而同实践着只看大片忽略其余的认识,但蜂拥而至后,对大片的批评又通常激烈异常,谴责也不绝如缕。毫不夸张地说,大片似乎成为目前中国电影的产业主心骨,却也成为理论家和观众共同批评的对象。艺术文化在大片问题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
对于大片的认识,已经成为破解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观念瓶颈,原因在于,大片存在充实了国产电影的产业指标,却也遮蔽了多样生存的可能,大片合理的促发大众化环境下生产观念的适应性,也无理的取消了艺术生产的个性化,大片注重场面景观的悦众色彩,却不由自主地丢弃了内容打动和情感震撼的魅力。在大片问题上,聚焦了中国电影商业生存和艺术生产之间纠葛不清的矛盾。
二、大片状态与问题由来。
大片充斥和大片情结,首先是市场文化变化的影响,而不全是大片本身的问题。市场影响包括观众观赏习惯排斥商业性的小片观赏需求、放映商抵触小片的市场选择、小片放映的确缺乏基本上座率现实,等等,倒是创作者不忌讳小片创作,而大量小片创作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能产出越多,市场积累性受挫愈大。市场状况不是单纯的产业经济的问题,而更多显示在文化状态的缺陷上。于是,大片愈发突显其超常态的影响力。
人们的文化抵触与文化选择,是造就大片现象的重要因素,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观众审美选择,已经进入到没有大刺激和大众舆论宣传就不加理会的境况中,电影审美也悄悄进入电影大众享乐的层面,文化选择更多是娱乐抉择和舆论选择,而不是审美选择。对于艺术追求的小片和切近生活状态的影象表现,几乎不再可以引起观众注意,无论怎样精雕细琢,都难免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处境。艺术指标也已经不再成为大众青睐一般影片的标准,情感选择的重要性已经被兴趣选择所代替。这是一个群体娱乐趣味主导的年代,外在欢跃和技术炫耀,以及大众传媒鼓噪,合并成为大众娱乐需求的催发剂。大片就成为其中标志性的选择符码。
我们并不想主观判定大片生存的合理性与否,其实是要强调大众需求和社会文化状况共同造就的时代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无视近年市场的主流状况,单方面看待大片的是非,把市场需要的责任和市场建设的需要放置一边,既不可能解决市场需要问题也无助于消除大片泛滥问题。
但需要强调大片有目前生存的合理性,从一定意义上看,大片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阶段标志性产物,没有大片的市场是不成熟的市场,没有大片的存在,对外无法有规模输出,对内难以对抗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甚至说,没有大片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维持和发展都难以实现。大片促进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决定性增加了国产电影的国内票房占据优势的地位,大片在提升国产片影响力和关注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说,大片也是电影产业持续跃进的必要环节乃至于重要支撑,没有大片的产业不是完满的产业。
但显然有问题的另一面,我们目前的大片更多是经济产业意义上的大片,不是文化产业意义上理想大片。甚至在经济学意义上,大片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包括单片占据档期,趋同拍摄,高票价战略,不平等竞争等等,使大片先天占有从资金、政府支持,到宣传力度、档期优先等先决条件,所以产业经济指标的不自然性显而易见。对于大片而言可能是必要的,但大片意义在于充实中国电影的竞争力,而压制的格局中不完善的产业构架却反而受到损伤。
文化产业意义上的大片更需要辨析。文化产业是包容精神传承和情感文化培植生产在内的产业,单一技术经济指标非绝对性是其特点。文化产业的内容产品的质量,宣传策划的内涵质量,对于社会的文化责任等等,更为突出的显示出来。我们其实走在初期文化产业建设的阶段,偏向产业经济指标有其不能不为的背景,却不是合理的文化产业建设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