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忽然有博士大声疾呼排斥圣诞节,其声动人,其对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可感。
但其实大可不必。
不错,西方文化侵袭已经难以忍受,但毕竟都在忍受,海龟的重要作用和混迹海龟的扰乱视听,不在本身,而在对于西方文明和科技的认同。外语的极端推崇更大规模的冲击了本土文化的淡漠感,但这是国家政策,为开放世界的急迫感做出如此大规模的牺牲是开放世界的必须,是融入世界经济这一第一位要求的需要使然,我们都受益与此也都烦恼与此。
必要不是全部。
需要有补救措施,尤其是在上述强制性目标已经在逐渐实现的时候,该有长远的民族文化自救措施。
在捍卫本土文化的认识基础上,但对于诸如某个节日的抗拒和全民号召则大可不必。以基督教文化来抵抗外来文化未必是良策。我们是不是欢迎外国接受中华文化?在以往接受了中华文化的韩国、日本、越南难道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承传吗?恰恰相反!
问题在于自身的建、保有和鼓励有几多?在于让大众自然接受和主流有效倡导之中有没有更为有利的措施?
其实,域外文化的好奇和有效切合人本的东西不可忽视,需要研究并且自身修炼,为什么我们的春节变得越来越没有欢跃气息,没有晚上围炉话温情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节日越来越没有给人小时侯那种期望的无限遐想和期盼的急切味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我们会有机会在无比超然的境界中反省自己的人生,宽恕他人其实无关大局的敌对行为?什么时候有一个节日是连盗贼也要歇手而不是节日之前变本加厉的行恶抢劫?
文化问题在文化上首先要文化意识解决,靠极端的义愤和作秀般的倡导其实无济于事。你去问问年轻人他们接受什么?同等的培植我们自己的文化节庆魅力才是良策。
要说明,我其实赞同对中华文化的任何支持措施,但反对一些表面上标榜民族传统实际上却名不副实的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从长远打算,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