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问题 |
一个特大城市没有地铁无法想象其如何运行.一个交通拥挤都市,只能靠公共交通来实现分流,而地铁就是极其重要的现代公共交通工具.
所以,地铁是一个大城市看不见的战线.每天这里都在发生种种不被注意的微妙变化.
北京地铁对于许多不坐的人来说似乎陌生,对于一些经常坐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我更愿意以自己的眼睛透视其中的变于与不变.
简言之,这样一个地下工事也可以看到京城乃至于方方面面的情态.
一\疲惫的应景---透视社会心态.
地铁上若干年不变的是"今日本车已消毒"的图样,本之于当年非典时期有内容的消毒告示,在真正每天擦拭消毒后贴出"某某日已消毒"字样;后来演变为每天擦拭消毒,具体的某某日改成一成不变的"今日"谁知道这是那日;再以后就是我们见到的模样,无论哪天都是这一张,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消毒.至少不是非典时代的消毒了.但那张东西肯定是多少时日不用一换.每每看到这一告示就感慨:何苦挽留?表面的形式其实可以免除,即便消毒也不必告示,告示的漫不经心反而显示了疲惫应付,而没有顺时而变的惯性其实是政府工作的大敌.想想北京许多单位每一个季节都会改换没有人看的宣传横幅,以及窥视背后做横幅的人的无奈,就明白其实就是疲惫的应景而已.
二\以人不为本---透视管理者心态.
几年来我就对北京公交和地铁在窗上帖广告耿耿于怀.它们都是以牺牲乘客浏览市容\放松视力为代价的强制观看,因为没有脑子的人才会在公共场合遮蔽人们放目的有限视野.看看已经一年多的地铁内广告,完全在人的视平线上,遮挡之意不是强暴观看就是没有脑子乱贴,就算是公共广告的提醒好意,却忽略了拥挤的地铁已经逼仄了人的心胸,需要适当放眼窗外,然而它偏偏遮挡住视野,所以,从中看到的是管理者没有"人"在心中,没有基本的美感观念,没有亲近乘客的官僚意识.
三\约束的文明---透视秩序的可笑
地铁是简约洁净之处,但突兀的东西就格外扎眼,比如这个国庆时拍的天安门东站景象,不明不白的绳子,圈住了走道,却耽误了脚步,好意设想是精心计算的分流措施,但其实显露随意而为的任性,不是设计者没有见识,就是管理者没有认真思考.我们有太多随意而来的管理,却没有通盘考虑的思路.至少在这里,没有品位的绳子和大都市地铁是格格不入的.
四\没有意义的争夺---透视人世心态.
地铁景观最重要的有两个:上下车对峙争夺,上车位置争夺.
看看我随意摄下的镜头,车门开处,下不来也上不去的状态随处可见.如同世界对婚姻比喻的妙语: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要进去.下车人都气恼,为什么那样急于挤进,其实下次他可能就是急于挤进的上车人.上车的人自由理由,因为他不急进,就有可能失去了上车的权利.小小上下车,其实是世道人心的危机处境和燥急心态体现.其实世界已经比较平和,但长期以来你争我夺的状态如同上下车,不用说谦让,就是你不让也不会有人做谦谦君子.于是长此以往,心态驱使,文明荡除.
至于抢座位更是同样心态.我从来做壁上观,不仅是身体好,主要是心态正,所以更可以从容观察抢座位状态,那份失态,那种得意,那种抱怨,那些急切,都折射着世态人心的不安定.无数次我面前的座位空下来,那时你就可以窥见如临大敌的战斗状态演示了:或如泥鳅一般转瞬之间抢下,或如文明人一样轻声嘟喃你不坐啊然后坐下,或大惑不解看着我的,大有人在,至于坐下者一般是中年妇女\青年男女,那份得意,好比是高额中奖,洋洋自得似乎是身家性命都赌上而成功.因为弱肉强食几成一些人心理定律,所以不理解居然有稳站钓鱼台的如我般人.嗨,地铁何时不抢座啊!
五\换装的稀罕---透视旧貌新颜的背后.
我一直期待地铁能不断给予新鲜的感受,果然最近看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新车的出现.风景从此这边独好.颜色是视觉的兴奋点,我间隔比较长的几天才第二次看到新车,可见还少,但可能为了奥运会,北京地铁会逐渐新鲜靓丽起来.有些东西不变保持才好(如北京民居),有些东西不断变化才有生气.
六\新旧交织的意味---透视文化与商业的过渡.
地铁最初设计是文化的地下城,所以壁画等等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时代很快就把商业东西渗透进去,我们今天已经习惯的广告充斥一切的现象未必是都尽合理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旧的文化显现和新的广告接缝处,不定什么时候,右边的亮色广告地盘就会彻底侵袭到左边文化艺术的陈色之地.我们难以预知,因为老北京的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商业不可阻挡,但商业不可阻挡的高峰就要回归来怀念文化了,人类都要走着这样一条自我折腾之路,但人需要自我把持文化的坚守,因为个体就那么一点几十你好活.
七\地铁报刊的景观---透视文化的位置.
我一直欣欣然于车厢中人人都在拿着报刊书籍阅读的景象,在80年代人人都在考什么的时候,无论公交还是地铁这一状况十分明显,现在已经稀疏零落了.当然,未必要看表面现象,但其实可以透视我们时代的书籍文化命运.还有报纸,因为涉及所谓地铁安全问题,一度售卖报刊的被驱逐出去,莫名其妙,他们怎么就影响安全了?真正需要安全教育的大众,如何在发生问题时不是以自己逃生而不顾及他人的有条不紊.还好,中国的禁令都是在无声无息自己恢复的,看看摩的,看看路边小摊周而复始地沉浮就明白.这一个安静售报的姑娘,不会吆喝,安静了地铁却缺了机会.我借着买她报纸的机会征得同意照相,走了依旧挂念她能有卖完的机会吗----面对需要商业操作的社会?.
地铁地铁,就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可以透视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