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研究 |
修普偌斯在给我的评论中提出了问题,感谢真诚的疑惑。他的原文是:
“您提到《马乌甲》内所谓的偏激来自于原著或者剧情本身,而这两者都无法代表一个导演或者导演这两个概念,更不是一代人或一步电影。我之所以这么提,是因为您的原因和您的结论没有必然联系。我觉得你们现在对“青年一代”这些称谓用得太泛滥,不能免俗者,所谓有根者,堕入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所谓现实主义里,中国的电影已经那么单调了。如果您是真心批评而非善意揣摩,那您确实土了。”
“您提到《马乌甲》内所谓的偏激来自于原著或者剧情本身,而这两者都无法代表一个导演或者导演这两个概念,更不是一代人或一步电影。我之所以这么提,是因为您的原因和您的结论没有必然联系。我觉得你们现在对“青年一代”这些称谓用得太泛滥,不能免俗者,所谓有根者,堕入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所谓现实主义里,中国的电影已经那么单调了。如果您是真心批评而非善意揣摩,那您确实土了。”
对于《马乌甲》我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对于该片如此规模的生活表现,而且艺术追求沉稳,镜头语言独特是佩服的,我说过:风格上显然看到优秀的台湾电影或越南电影中的散文化风格影子,影片整体艺术表现上是特点突出的。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先搁置与撇去你忌讳的以影片来联系“青年导演”争议),已经属于难能可贵了。所以,即便客观上老土,主观上我还是持续不断坚持着对于“青年导演”们发自内心的期望,期待早日到来的新时代的蓬勃景象。
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一部影片而且是青年创作,整体体现的就是他以至于对于观者而言还就是可以联系到相近年龄段的人群共同的创作倾向,而况这一次集中一批青年导演,从泛泛意义而言,针对青年导演来谈论也不是牵强之举。作为感悟者,把一部突出的影片作为整个背景下的现象来点评也不是出格之事。正如同未必如我年龄段的老土都会赞同我的观点一样,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不是代表我对同样青年导演的影片的认识就一视同仁。比如对于韩杰的《赖小子》长片,我就喜欢,而对于《背鸭子》我就有疑问。
但另一方面,我又确实对《马》片有一些不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我看到的相当一些青年导演创作的喜好的流露。包括对于生活价值的偏激意识,与对于人性观念的认识折射。正是因为我比较多的关爱和追踪青年导演创作,才可能超越一个影片而感到一点忧虑。影片在一个少年身上叠加了献血、捐指头、捐肾等等负担,已经让人感到悲哀,当然,生活中什么事都有,但沉浸在此中确实是眼光所至,即便是无可厚非,也需要提问为什么。但对于主人公少年最后没有太多来由的突然掐死母亲的悲剧偏爱,我的确看到了偏激的可怕:专注于人性残暴的心理不值得推崇,如果说中国电影需要丰富也难以忍受这样的丰富;主人公的可怕其实是创作者心理欣赏的折射,但对于善良的摧残才能造就奇观的推崇、对于少年残暴行为超越常人性的偏爱,我这样的“老土”的确是忧心忡忡。不在于剧情,而在于不少创作者的心态。
但另一方面,我又确实对《马》片有一些不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我看到的相当一些青年导演创作的喜好的流露。包括对于生活价值的偏激意识,与对于人性观念的认识折射。正是因为我比较多的关爱和追踪青年导演创作,才可能超越一个影片而感到一点忧虑。影片在一个少年身上叠加了献血、捐指头、捐肾等等负担,已经让人感到悲哀,当然,生活中什么事都有,但沉浸在此中确实是眼光所至,即便是无可厚非,也需要提问为什么。但对于主人公少年最后没有太多来由的突然掐死母亲的悲剧偏爱,我的确看到了偏激的可怕:专注于人性残暴的心理不值得推崇,如果说中国电影需要丰富也难以忍受这样的丰富;主人公的可怕其实是创作者心理欣赏的折射,但对于善良的摧残才能造就奇观的推崇、对于少年残暴行为超越常人性的偏爱,我这样的“老土”的确是忧心忡忡。不在于剧情,而在于不少创作者的心态。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不用说适应时代大众的要求,就是对于我们期待出新出特色的少数人群而言,基本的守则是一样,就是对于人类无限的悲悯之心,关爱之态。无辜的母亲可以被扭曲的创作心态随意杀戮,少年的悲苦可以因为创作者制造的一个接一个灾难而产生具有同情因素,但生活不能因此而残酷,一代青年的创作心态不能够沉浸在津津乐道的状态中自得其乐。看看《小武》的人性尊重心怀,看看《赖小子》残酷中的人性真实,不能不对《马》给予一点提醒。
我确实是“真心批评而非善意揣摩”,也随时提醒自己一步步在走向老态(基于看到一些老先生不自知的状态,我的博克多次显示自知之明),而前面已经说过,我的观点可能是“确实土了”。但我对于艺术现实主义的尊崇却丝毫不羞愧。你看看中国电影这块土地能够产生杰作的怎么不是现实主义?只是现实主义不是一样状态的而已。可惜,青年导演其实最大的长处就是表现现实,而能否超越一般的,就是能不能够摆脱一己私怨、一相情愿的看待狭隘的生活而已。
问题已经超越了<马>片,但其实针对的是现象,我对现象不满,但对于<马>片导演的才华却赞赏,尽管我实在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被残暴之手剪除.
我确实是“真心批评而非善意揣摩”,也随时提醒自己一步步在走向老态(基于看到一些老先生不自知的状态,我的博克多次显示自知之明),而前面已经说过,我的观点可能是“确实土了”。但我对于艺术现实主义的尊崇却丝毫不羞愧。你看看中国电影这块土地能够产生杰作的怎么不是现实主义?只是现实主义不是一样状态的而已。可惜,青年导演其实最大的长处就是表现现实,而能否超越一般的,就是能不能够摆脱一己私怨、一相情愿的看待狭隘的生活而已。
问题已经超越了<马>片,但其实针对的是现象,我对现象不满,但对于<马>片导演的才华却赞赏,尽管我实在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被残暴之手剪除.
后一篇:忙里偷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