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电影研究 |
每天不间断看片,评委们已经哇哇叫紧,我却泰然,大学生电影节每天评奖观片甚至有达到8--9部之多的,已经考验过.但其实大部分影片都看过,有的多遍,尽管抱着研究态度思考,但在嘈嚷嚷的银幕画面中,我却日渐产生惶惑,不是对影片,而是对自己.
看多中国电影,难免产生审美疑惑---这且不多说,主要是在这样的功利世界中,作为人的情感生活到哪里去寻找.
偷闲上街,考察长春市井与电影状况.心中才略微平静,对长春的了解是在一些细节中感受的,比如:画面中似乎是警察,其实是饭店保安,以假乱真怎么得了:
在闹事区,讨要钱的是“文丐”,占据相当地盘,悲惨却文雅,不止一处,莫辨真假:
在它旁边是我要考察的电影院,影片价钱无论贵宾厅还是一般厅都是15元,还是外国片:
一群大学生在结伴寻求做家教,假期的漫长时间可有收获?
做车途中居然拍到一个叫“同志擦鞋行”的,这并不是在那条"同志街"上,可见“同志”情感不是孤例了。那条街很大可能是当年苏联同志在时建的,但这个擦鞋部显然后起而没有现代称呼的一点感觉,也实在是纯洁得可以了.
考察生活才让我有充实的感觉,一个地方就是一种不可改变的生活处境,一种自身难以察觉的文化构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