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团"计划写10个左右,但忽然发现既然生日都过了,应该先停一下再写,否则似乎给人太随意的感觉.其实最近在忙于惯性的期末杂事时,依然完成了关于中国电影叙事研究论文,将在<电影艺术>4期发表,刚完成关于中国电影道德责任论文,将在<当代电影>4期发表,完成为上海电影节论坛论文,关于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影响评价论文,将在19日大会主题论坛发表.为此,先发表后者三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表示依然在做着研究.请批评.(从生日后另外一个俯就博克的举措是开始争取间隔发些相片,以丰富自己的小"词"天敌)
关于入世与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百年中国电影与面向开放世界之一
在事实上中国电影已经由于加入世贸组织(WTO)而发生变化,并且还将继续因为WTO而持续产生影响,一个必须捅破的事实,就是入世其实就是和好莱坞发生直接面对的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影响深远。探究影响首先需要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关系可以简单看成三个阶段:前期、直接面对期,和后WTO时期。
1、中国电影在前WTO时期就是主观应对好莱坞威胁的时期,这时的西方电影的威胁就是好莱坞电影的威胁,欧洲电影与中国电影则形同手足,一样的命运和被视为同道,举例抗拒和惟恐被取代的借鉴都是以欧洲为代表。
2、入世之后的适应WTO时期,则是在压力下的自我调试,直接面对压力并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从抗拒到协调的产业摸索之路,仇视开始变成一定程度的互相抚慰,敌手概念被模糊,欧洲电影亲近感被韩国电影的借鉴感所取代,在必要保护下的自身发展取代了畏惧。
3、现在才进入真正的后WTO时期,实际上的威胁变成潜在的前景,可能的联合的蚕食性,和屈就的特色改变成为难以预言的危险。
在这里,好莱坞的阴云始终是从产业经济到文化压力伴随的对象,我们的对应对象一刻也没有离开好莱坞。但显然,关系的变化是微妙的。从抗拒性的“狼来了”的警觉、后来一定程度的释然心态、到现在将实际遇到的内在对抗,关键的核心不在好莱坞,而在我们自己。所以,研究我们的电影发展变化才是最为迫切的。
我们着重分析进入WTO的适应时期和已经开始的后WTO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以此观察全球化时代电影文化的交融优势与同一危险。这里重点探讨WTO对于中国电影造就的变化。
所以,入世对于中国电影实际作用是行业触动与生存改造并重的。回顾入世,中国电影发生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状态变化都是明显的,由此也带来显见的得与失,总结近5年中国电影的经验,可以看到:入世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基本生存方式,尽管在入世以前,中国电影已经开始走入市场竞争的生存环境中,但入世既加速了这一速度,又造就了从树立市场观念到实施产业建设的认识,中国电影的整个形象大大改变。我们已经看到目前的中国电影谈论话题和实践要求完全不同于以往:入世之前在惊恐“狼来了”的议论中恐惧民族性丧失和全球化笼罩,一度成为热门话语;几年后回头看不免似乎感到多虑,而现在则自然置身于国际比照中,并不遗余力地实行中外合拍、内地香港连手制作等举措,电影的生存环境,已经由议论入世的是非而变成参与着是非。看看近年显著状况:电影行业热衷于产业建树、创作者追求着外资的大投入、制片都信奉着国外发行和国内高端宣传、理论工作者也自觉举着数据来赞美什么,政府主管机构也决定评奖不能没有市场的检验,百姓持续不断接受着大片的宣传而继续着不看渴望看了骂娘的游戏,醒目状态是艺术创作无力深入而浮躁一如既往地蔓延。无论如何,人们其实已经接受着国际融合的背景,默认着产业法则的作用。入世后的中国电影比想象更为迅速地适应着入世法则。因此,中国电影的生存之路已经确立在市场淘洗的路径中而难以逆转。
必须承认,入世推动着电影靠近世界潮流,而产业的表面指标也的确有效地呼应着长进,我们已经看到从2003、2004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指标的跃进:产量为140部—212部—260部;国内票房从10亿—15亿----20亿,年度电影全部收入从22亿—36亿----48亿,不能不说入世后推动的政策和机制对于产业发展确实具有促进意义。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还只是在简单的产量指标上显现,牵连产业链和外向的产业认可上却没有模样(美国电影的国内票房是远低于国际收入,后产品形态的成熟等,这些方面我们都不是可以比拟的)。
于是,入世后的中国电影的形象也自然发生着变化。显然容易看到的事实包括:
A\电影市场意识从里到外的影象显在体现,几年实际经历已经使人们从被迫到默认市场要求的必然性,数据指标的概念逐步代替了简单社会价值的评判,市场收益客观性指标成为基本共识,电影的商业价值由此被接受。
B\艺术观念本土特色被遮蔽,随着市场商业价值的提高,本土艺术特色的被消融和减弱已经明显,追求艺术本土性的削弱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C\靠拢西方式的大片成新宠,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商业价值的认可,中国电影的大片呼声从实践中成为现实,《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无极》以及港台大制作的积累数量与资金数量都不断推进。大片增多和小片难有放映被遮蔽、中等投资市场回收尴尬同样呈现。
D\内地港台合拍、中外合拍日渐增多,无论是真实的结合有效互补外,还是更多的简单组合,以港资为主的大陆演员少量参与(为了成为大陆影片)、和以大陆为主港台个别明星点缀的不同,但商业和市场为目标的合拍意识是显然的。
E\多样形态电影参差出现。几年来中国电影多样形态的参差出现显示了开放而芜杂的姿态,一些开放先锋和传统形态与商业大片交织使中国电影开始显示探索架势。
F\而最为明显的是喧闹、娱乐成为主导,艺术电影几乎没有市场的位置。娱乐的商业要求是时代背景使然,冲击的是艺术观念和艺术质量。这里不做简单的价值判断,但如果说成功的是市场意识和产业努力,那么,得失互见的就是艺术生产和艺术质量。而似乎在产业确立后的增长需要开始考虑艺术对于产业持续递进的意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