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考场观察

(2006-06-08 10:39:29)
分类: 学生交流
   对于高考的责难一直没有止息,如何实现人性而又公平的选拔,实在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感觉一下高考状况会感慨良多。
   6月8日早,北京七中考场外所见:
  
   1、警察。9点考试,8点前已经到达警察。在人头涌动的街道上,警车是醒目的标志。但放眼望去,应当承认,警察最为醒目且标志。和都有急切目的来往人们相比,警察显得悠闲而自得。对面街道挨着考场学校的高个警察,相当帅气,淡灰色衬衫配以深兰色警裤,腰上斜扦着白色警用皮带,墨镜遮蔽,简直是招人的风景,可惜众人都心思不在这,也许就我有心情仔细观察,并颇为欣赏。警察的到场无疑是安全到位,场面的庄重也显然突出。
   他们为什么?
   无非是安宁和威慑,但对于群体社会而言,他们就是国家组织的象征。
 
    2、考生。陆陆续续到达的考生自然是今天的宠儿。和往常千篇一律形成反差,穿戴和法式都自然多采的孩子们,似乎没有急切的模样,父母陪伴而来,嘟囔嘱咐的神态衬托出孩子自信的模样。千锤百炼过的考试孩子也许不会去多想今天父母的心情,他们冲着是试卷,忧虑和牵挂大半落在双亲的肩上。也有被我关注的情景:一个长发垂腰的女儿和父亲手拉手来到考场前,彼此笑意链链,女儿说些什么告别话,父亲拍拍她的脸,一切都在动作中无言而意会;十分胖而韩式大短裤装束的男孩,与母亲说着什么,似乎不太耐烦,却挥挥手而与母亲告别,想必是自信的儿遇到担忧的母,天下父母和孩子天然的情景------对于学生而言,考试是战场的感觉似乎没有家长浓厚,而家长紧张的味道远胜于孩子。
    孩子为什么?
    无非是证明成人,进入社会,出人头地的开始。有一个会想到是生命的延续、亲人的理想?还有多少人日后会记起父母此时的神情和举止?
   
   3、家长。无论是何时,考场外其实是家长的天地。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眼光偏离学校大门口的家长,无论是随意看报的、与人聊天的、还是打电话的,只要考场学校门口有一点动静,所有的眼光都齐刷刷射向大门口。仔细观察,我有点悲哀,几乎伫立的家长都多带老态龙钟之感,看上去50-60模样的大半,余下的也大腹便便、拉里拉塌。半生为了孩子的父母其实孤注一掷于此,却会被成人的孩子记住吗?孩子们其实已经进入许久了,但大门口始终被他们不自觉围住,阳光透过栅栏门向里投注、家长的目光也一直射向里面、而牵挂自然也始终盯着看不见的孩子。我旁边两位刚认识的家长在对话:“咳,外国人就没有这样,话又说回来了,谁叫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又只有独木桥?”——说话的总让我觉得是60开外的老太婆,咳,母亲啊!
    在斜后身有一个昨天就被我注意到的矮个父亲,走起来浑圆的肚子突显,他的花白头发的妻子不知在哪,和昨天与女儿送别的温煦场面不同,此刻他蹲坐在台阶上,显然来自远地、又要等待3个小时以后对女儿关切的时刻到来。父亲啊!
    没有几分钟就叫开考了。一个女孩急急骑着电动摩托赶到,寻找停着满满自行车中可能的位置,我远远看到想上前帮忙,忽然一个等待的女家长下来帮她挪动位置,众人的眼光也都集中在这,不是她也会有别的家长出来的,因为这个孩子似乎就是自己孩子的处境了。
    家长们为什么?
    这最好回答,血缘的使命、自然的责任。但一个月后将有几多悲欢在等待?而几个月来---不几年来的辛劳付出,又将有什么结果?为了什么而期待的家长啊!
   
   4、老师。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学老师的督促和关爱还延伸到考场。右边左边都有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为到来的学生划勾、叮嘱、目送进入考场。而一对夫妻走近,父亲说:老师给为电话问怎么孩子没有来,我说不会啊已经到拉,就赶紧赶来。母亲说:我们没有找到老师就让他先进去,我来找老师报到------抱怨和解释中他们走向大门口。
    在左边一堆书包,又有几个年轻如我学生的女孩手提肩挎几个书包归拢到这里,显然是来自较远学校的班主任之类,看她们有的在点数书包,有的用手撑起遮挡向东边阳光下了望,显然急切的等待还没有到来的孩子,我的眼睛有点发酸。忽然一个女老师急急拨开人群,打着手机,向远处急走,显然是迎接快要迟到的学生-------
  
   老师为什么?真的,老师为什么?
 
   9点过,开考了,往回骑行,忽然觉得街道格外清净宽敞,车都不知到哪去了.想到11点半考试结束时这里又将拥挤不堪,忽然觉得这也就是人生的一个潮起潮落的缩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