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有莎翁味就对了

(2010-12-26 19:41:00)
标签:

影评

赵氏孤儿

分类: 影评(正式)

在看《赵氏孤儿》之前,我最担心的一点就是将影片中的程婴塑造成一位高大全的忠义之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有这样毫无理由的将自己的性命甚至是自己亲人的性命奉献出去的蠢蛋——然而“死亡”是中国酱缸文化的一块遮羞布,不仅可以掩盖当事人的不可理喻,这使得当事人和所处的事件立刻立于一个道德制高点之上,司马迁那根笔杆子的威力不仅仅在纸墨之上。  
  
如果电影真按照那些史书上那么拍,那么这片子忠义是有了,但“人”却不见了,而这正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该是陈凯歌这样自诩为精英知识分子所该做的。《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曾被誉为是中国的《哈姆雷特》,但事实上,没有“人”,是这部传统戏剧和莎翁剧最大的区别。在原作中,故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完全几乎忽视个体的形式,所有人都善恶分明,要么为“权利”驱动,要么为“忠义”驱动,角色已经沦为符号,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唾弃以及所崇尚的行为的,木偶般的载体。如果依然死板的去迎合现代士大夫的价值观,那么《赵氏孤儿》则完全没有拍摄的必要了。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陈凯歌很好地将《赵氏孤儿》这个忠义故事回归到人的层面来。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程婴被动地用自己儿子代替赵家孤儿显得更加可信,也更能体现一个凡人在命运以及权贵面前的无力。同时,程婴要将孤儿养大的目的也并非简单的忠义,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复仇欲望,这种略带黑暗的设置为影片的悲剧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影片有个出色的开头,尤其是影片开头的那段蒙太奇,充满了力量和张力,并且简单扼要表现出了赵氏一家的飞扬跋扈,也让王学圻的角色变得丰满,使其更像一个奸雄而不是奸臣。如果影片能够延续着这种惯性前进,那么《赵氏孤儿》无疑可以成为华语影坛中悲剧影片的代表之作。然而遗憾的是,陈凯歌终于还是难甩其矫情之色,到了影片后半段玩起了单亲奶爸的故事,生生拧成了亲情片。后劲不足的毛病继《梅兰芳》之后再度在《赵氏孤儿》中出现。  
  
由于影片风格的突然转变,使得影片中的角色性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同影片风格的转变一样突然。王学圻的角色越往后则越值得同情,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尚且还有一定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之分,那么到了后半部分,这种区别已经不再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学圻所扮演屠岸大人比葛优扮演的程婴更让人喜欢。这样变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无法让观众始终保持对一个角色的“认同感”,也使得最后的悲剧的暴发没有达到观众所期待的冲击力,而程婴由于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变现得并不让人特别喜欢,使其最后的死亡没有给人太多悲壮之感,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赵家孤儿的感情突变,影片那缺乏足够铺垫的情节,让这个孩子对程婴以及屠岸的感情一直处于一种说变就变的状态,这让观众对他最后对屠岸举起剑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也让之前两人之间的亲密显得多余。  
  
虽然《赵氏孤儿》因为那不大靠谱的后半部分,使整部影片再度成为一个遗憾,但影片所营造的莎翁味却让我对出现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华语悲剧片有一定信心。陈凯歌或许不是打造莎翁味悲剧的最好导演,可其自身的知识分子气质以及他的影响力,使其目前至少是最合适——至少,要比冯小刚靠谱,这部非莎翁改编剧所散发的莎翁味,比冯小刚的《夜宴》更加莎翁,《赵氏孤儿》才更像东方的《哈姆雷特》。  
  
现在问题是,莎翁味有了,就缺一部接近完美的悲剧了,对《赵氏孤儿》保留一定的欣赏,也保留一定的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