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梦》:中国元素的简单填塞

标签:
功夫梦娱乐 |
分类: 影评(正式) |
熟悉美国励志片的影迷,对《功夫梦》的剧情结构丝毫不会感到惊奇。这部典型的好莱坞流水线的产品,如果不是加入了其对中美两国都颇为讨好的中国元素的话,那几乎就是一部平庸的作品,里面的某些桥段设计甚至是庸俗和老套的。导演就想一个刚刚学会做填空题的学生一样,只考虑到如何将空白处填满而使得答卷看起来漂亮,却全然不顾所填之词的憋屈之处。因此《功夫梦》所呈现出来的情况就是,整体看来相当取巧也颇为光鲜,而影片中种种为了符合美女励志片模式而强硬填塞的一些元素,却变得相当不可信。《功夫梦》的拍摄地点在中国,但无疑,这不是中国的中国,而是美国的中国。
可以肯定的是,《功夫梦》确实包含着导演对中国的敬意。但是有其心却不见得有其力,就像我们中国足球,虽然日日夜夜都想着向世界杯致敬,但能不能进世界杯以及就算进了能不能踢好世界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二者一点都不矛盾。在这120分钟的片长里,导演将他所能知道以及仅能理解的中国元素一股脑儿塞进去,却没有考虑是否得当,更何况里面大部分的中国元素是经过美国人脑袋过滤的中国元素,这就如同一堆半桶水拴在一起晃荡,声势是颇为浩荡却不慎悦耳。导演在《功夫梦》中种种想当然的设置,我们可以理解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也同样可以怀疑他在拍这部影片时是否有足够诚意。
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许多我们中国人所难以理解的情节。小男主从头到尾没讲过几句标准的汉语,而他身边的人,或者说只要和他有接触的角色都讲一口倍流利的英语。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还会顾及下语言的差异,而到了后面,却完全不顾这文化的巨大鸿沟,几乎把中国当成美国了。如果说影片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沟通上本该存在的不便仅仅是导演一种取巧的手法的话,那么对七夕以及拔罐则是导演对中国文化想当然的理解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公历的7月7日在影片中成了中国人的情人节,而拔罐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术了。而那个花瓶式的小女主以及文武双全的小反男主,更是美式审美在中国元素上的简陋映射,前者完全是个黑头发的美国女孩,而后者则是美国校园妒忌霸道兼无脑男的简单复制。基于如此,对于影片中那神速般的练功情节,我们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我们的功夫片里也曾如此,并且还不要反复脱衣服,摔个悬崖就可以,反正也摔不死。
《功夫梦》在中国元素的应用上,连及格都算不上。然而如果以美国人励志片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又注定是个讨好美国人的影片。一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实倒霉孩子最后扬眉吐气的故事,传达的是典型的美国精神,正好是美国佬喜欢的菜;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部让美国人在功夫方面显得牛逼哄哄的片子,估计在小史密斯最后做出秒杀一招的时候,带给美国人的快感会丝毫不亚于《叶问》结尾给中国人的带来的快感。或者说,这就如同我们中国人想象自己在篮球场上将美国队痛灭一样。这些快感都有单纯的民族主义作祟,《功夫梦》结尾是一次美国精神的突然爆发,也是单纯的民族主义的一种,只是他不如《叶问》那般显性罢了。所不同的是,二者快感的立足点不如,前者是基于自己的胜利,而后者是建立在对方的失败之上。因此,如果从激励美国人的角度上来看,《功夫梦》绝对是出色的。
或许有朋友认为,这既然是一部派给美国人看的电影,我们要求就不能太苛刻。然而我认为,这部影片既然走进影院来赚中国人的钱,那么我们就有资格对里面不成熟甚至有失偏颇的中国元素“说三道四”,纵然这部影片在山姆大叔的眼中是多么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