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未点其穴,难堪史诗

标签:
娱乐 |
分类: 影评(正式) |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有一个让我感到相当惊艳的片头。仪式感极强的画面很快便把观众带入了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影片在120分钟中,其硬件方面都保持了片头那一贯的水准,影片中的建筑,宫廷的内饰以及演员的衣服,都可以成为近年来同类电影中的榜样。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影片进入主题,导演胡玫对这种题材掌控上的无力却凸显了出来。
政治斗争拍得太过
影片看的最为过瘾的部分是影片的前60分钟。从《汉武大帝》中就已经可以看出,讲述宫廷政治斗争故事是胡玫的强项。因此在这60分钟内,胡玫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孔子与三桓的政治斗争拍得跌宕起伏,看了着实有让我有大呼过瘾的冲动。
可是,这60分钟对于展现一场政治斗争来说却是太短,而在一部片长仅120分钟的孔子传记片中之时,又显得太长。因此这60分钟成了极其尴尬的60分钟。
在这60分钟内,各色人物连环登场,而孔子和三桓的正面冲突却是处处点到即止,这让孔子后面的失败显得有点突兀。胡玫在这一个钟头内,想所有东西都点到,却最终使这前半部分的影片显得精彩有余,特点不足。这使得这60分钟的戏不具有单一性,这里的孔子换做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可以。或者说,这毫无特色的60分钟对强化孔子这个人物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告诉观众孔子是个失败的政治家,这本该弱化,或者说是为了影片核心内容最铺垫的部分,却占据影片二分之一的片长。这些都不是这部片长仅120分钟的电影所大量需要的。如果再加上后面讲述流亡的片段,那么整部片子几乎都是在表现孔子那不成熟的政治理想。
没有取舍导致失衡
从影片看来,胡玫更适合在长篇连续剧中发挥他的才干,而到了对片长精确到秒的电影中,她便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而不懂得取舍。
同样还是在影片的前60分钟里,胡玫集中表现了孔子的政治家身份,甚至于军事家的神风,而对于他教育家的身份,除了那个让人惊艳的片头有所着墨之外,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们并没有看到。
如果说影片的后半部分可以回到影片真正应该表现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影片的前半部分的偏题总算还完成了一定铺垫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几乎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政治家落魄的流亡生涯的故事。影片剧情的发展在这60分钟内变得异常飞速,如果说前半部分的浮于表面是因为缺乏挖掘的话,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失败于蜻蜓点水般的剧情发展。几乎所有的人物在后面的60分钟里,每变一个镜头,脑袋上就多了几缕白发。观众的思绪远远跟不上影片中人物的衰老速度,而导演似乎也在这出色的化妆技术中忘却了影片的主题。于是,影片在逃跑,磨难,再逃跑,再磨难的平淡循环中熬过了这60分钟。
因此我们在《孔子》中几乎看不到多少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桥段,只在影片结束之时,才如同恍然大悟一般,急匆匆的用字幕告诉观众孔子的“教育家”身份。胡玫该舍的没舍,该取的又少取,终于使《孔子》沦为一部简单的人物剪影片,和“史诗”还有太大的距离。
挑战《阿凡达》只是噱头
这是一部无论从场面还是从剧情上来看,都无法承受“史诗”二字的影片。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战争场面几乎已经是影片大场面的全部,拙劣的视觉特效和影片中那考究的室内布景几乎无法相比。《孔子》的特效场面甚至还不如多年前的《无极》,动画感极强的画面会让游戏迷倍感亲切。如果说硬件上的瑕疵还不至于让《孔子》难堪“史诗”之名的话,而浮躁空洞的剧情更是让《孔子》与“史诗”二字彻底说再见。看似不严肃的《赤壁》甚至比《孔子》更有背负“史诗”一词的资格。
无论从剧情而言,还是影片的场面而言,《孔子》叫板《阿凡达》看来仅仅是片方的一次借势炒作。从《孔子》的质量来看,挑战《阿凡达》,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到观众看到影片后则会发现,这样的炒作手法是多么的低劣和庸俗,而偏偏这样的手法,便被用在了一部叫做《孔子》的影片上。
《孔子》本来应该是部耐得住寂寞的影片,可胡玫偏偏让它在市场面前拙劣的献媚,《孔子》本来可以很好的完成商业和儒家文化宣传的双赢,可胡玫偏偏将影片推向了一个最差的结果:双输。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阿凡达》依然在笑,而《孔子》,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