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城记》:离《小武》越来越远

(2009-03-29 20:49:12)
标签:

二十四城记

娱乐

分类: 影评(正式)

《二十四城记》:离《小武》越来越远

 

贾樟柯这个酷爱将摄像机往那一摆便开始拍“静止长镜头”的导演,似乎更应该改行去拍纪录片,他的《东》便已经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优秀纪录片导演的潜质,因此《二十四城记》的出现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相对于他以前的电影,《二十四城记》唯一的进步便是这个“伪纪录片”的噱头(这个进步还是有待商榷),除此之外,我没有在这部新作中看到更多的让人惊讶的闪光点。虽然影片中出现了陈冲、陈建斌、吕丽萍这些专业演员,但他们除了让这部影片不会彻底“沦”为纪录片之外,并不能指望他们能给票房做多大的贡献。对大多数观众而言,掏钱进影院看这样一部沉闷的影片是不大现实的。不过好在贾导的名气已经让他越来越不会资金发愁,《二十四城记》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超长的房地产广告片,为这部影片买单的似乎是华润置业,但最终还是那些购买了那个楼盘的业主。对于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业主而言,他们在为一部没有看过的影片而贡献了“票房”——这在中国影史上估计也是少见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贾樟柯比我们国内的大部分文艺片导演(甚至是商业片导演)而言是幸运的多,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并可能完全没必要去考虑影片的票房,他也终于不会因为电影院里的寥寥数人而愤慨被电影寡头霸占了档期。只是不再缺乏资金的贾樟柯似乎正逐渐忘却了《小武》曾经给人带来的震撼,影迷想看到第二部《小武》的愿望,似乎已经越来越渺茫了。

 

影片最大的问题便是影片其“伪纪录片”的本质,虽然贾樟柯说明这是“受到戈达尔电影理论影响下做的新尝试”,但也无法掩饰这种手法的失败。贾樟柯或许想让自己的《二十四城记》同时拥有纪录片的纪实以及剧情片的表演,然而最后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二者缺点的结合品。我不要求《二十四城记》会如《铁西区》那样地震撼,毕竟在内地纪录片中,《铁西区》站在一个很高的巅峰,这个巅峰几乎是难以逾越的。可有着和《铁西区》相似故事背景的《二十四城记》至少要在100分钟内挖掘到应有的深度,可贾樟柯这次的力度明显不够。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纪录片”。我尊敬贾樟柯在电影上的尝试,但这不代表我认同这次尝试的结果。《二十四城记》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是,既没有纪录片直面真实的震撼,也不如真正的剧情片有着强烈情绪性的爆发,这让影片本就比重不是很多的记录部分变得虚假,而几个专业演员的眼泪则让这部“伪纪录片”显得更假。影片本来有着一个不错的开头,但吕丽萍这个第一个出场的专业演员,立刻让前面那些“采访”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我无法接受再一部“纪录片”中看到演员那做作的表演。当一想到那些本该从真实人物中流出的眼泪却从这些演员的眼眶中挤出来之时,这眼泪都变得廉价,这不由使我对影片中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怀疑,这甚至像看到假新闻一样让我感到愤怒。据说贾樟柯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采访了一百多人,可我没有在这影片中感受到这一百多人的份量。

 

一个国企在变革,可供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在《二十四城记》中我所看到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片面甚至矫情的。对于我们中国国企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固然喜欢《二十四城记》的影像里所透露出来的辛酸,但对于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深有体会的国人而言,《二十四城记》所接触的仅仅是表面的东西。虽然影片中的几个角色都是在这场国企改革中的代表性人物,但仅仅这几个人的几句话就可以向观众传达一个庞大的历史变革么?更何况,其中几个专业演员的表演让这本来就挖掘不够深刻的主题显得虚假,谁能保证那些所谓的辛酸是否有着杜撰的成分,而这些“杜撰”的辛酸又难免有“卖丑”之嫌——不是不可以表现辛酸,同时有很多种方法来表现这场变革中的辛酸,但“伪纪录片”的方式绝对不是最好的一种。而同时,影片因为过于着墨于人物的“访谈”,使得观众对影片真正的主角“420厂”的情况知之甚少。在一场如此之大的变革中,一个大型的军工企业的兴衰是绝对无法忽视的,但是影片中对420厂的描述与一般的国企并没有什么太多不同之处,对于这个厂的大部分历史还是一片空白。这也是造成《二十四城记》不够深刻的原因之一。

 

贾樟柯说:“国内市场对我来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你不在影院里面推广,这个市场就会更加萎缩,最后就像现在台湾电影的状况。我觉得,应该花一点财力和精力,培养观众进影院看这一类型电影的习惯。”我觉得,让观众进影院看一部文艺片并非是天方夜谭,然而类似《二十四城记》这样的半实验性电影,普通观众还是难以接受的,这样的电影更多时候应该是供奉在文艺青年书架上。说白了,观众走进电影院线是为了找乐子,顺便再受点教育,而决然不是成为实验电影中的一个实验元素。我相信,贾樟柯导演是希望国内观众能够在影院里接受这样的片子,但他想依靠《二十四城记》让普通观众离所谓的“艺术”更近明显过于天真,《二十四城记》更多的会把观众吓跑并告诫自己下次不要再看这样令人昏睡的电影。而《二十四城记》在全国六个的宣传后的真正赢家,估计就是那个花了钱的“华润置业”。

 

贾樟柯对于上映后票房如何,他并不在乎。想想国内观众挺窝囊的,屁颠屁颠的跑去支持一把艺术电影,人家贾导还不在乎来着。换句话说,贾樟柯在拍摄这部电影之时,已经不把国内观众作为目标人群,刻薄点说,就是压根不是拍给你们看的,所以也别怪有些朋友批评贾樟柯有“卖丑”之嫌了。

 

贾樟柯是不缺钱了,但同时,他离《小武》也越来越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