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窃听风暴》:平静的感伤,无声的震撼!

(2007-02-27 20:16:13)
标签:

影评

电影

窃听风暴

分类: 影评(正式)

《窃听风暴》:平静的感伤,无声的震撼!

 

如果不是这样一部电影,我是不会去关心当年东德曾经还有这样的机构,以及那里的人民曾经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着。如果要给这样一部影片归类,那基本上可以归为“伤痕影片”。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年代,已经消失的一种现象的反思。

 

提到伤痕,便不免会想到我们国内的文革影片。由于题材的敏感,直接涉及到文革的国产影片,基本遭禁,如《活着》、《蓝风筝》都是典型的例子。某些外籍华人,甚至喜欢借着文革来拍摄所谓的“伤痕影片”,来达到对国内的政党的攻击,甚至是对中国的攻击。是否可以拍好“伤痕影片”,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导演是否没有刻意的去扭曲人性——甚至于将人性扭曲成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变态状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然后再设计一个无比善良的角色作为对比,来表达对某个事件的控诉——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影片往往如骂街,粗看之下颇为吸引人,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多少反思的目的。戴思杰的《牛棚》,就是这一类电影的典型。

扭曲的人性毕竟是种比较个体的行为,个体的扭曲是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扭曲,只有在非扭曲的个体行为下依然产生的悲剧,才是真正扭曲的社会所造成的。国产影片《蓝风筝》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现在回到《窃听风暴》这部影片来,用上面的思维去观察影片中的角色便会发现,影片中没有什么扭曲的角色,甚至那个好色的部长也不仅仅是那种社会体制下的产物,而是任何一种社会体制下都可能产生的人物,他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表现当权者的虚伪,而不是将“个体好色”来作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扭曲的标准之一。

 

影片中的任何角色,都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说都是在完成自己认为正确的工作。除了那个好色的部长公报私仇之外,其他角色没有刻意去报复某个人,按照我们普遍的思维逻辑,我们一定会认为“特务机关”会设置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被怀疑对象永久拘留,但是影片中,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无论是监听人员还是搜查人员,他们都仅仅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正常。

 

因此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影片没有过于剧烈的冲突,依然是除了那个好色的部长之外,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我们想象中的狰狞的角色。剧情在两条线——监听和被监听——的相辅相成下缓慢的发展,然而便是在这种平静的节奏之下,在这种正常的工作之中,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压抑和恐惧。这种恐惧,远比影片中出现一个穷凶极恶的变态狂要来得深刻的多。

 

一切矛盾都在女主角的死亡后爆发,影片也真正进入了高潮,随之便迎来了柏林墙的推翻,同样我们没有看到那个好色的部长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受到惩罚——这又是一种非常规的做法,没有给我们带来恶有恶报的快感。

 

影片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作家看到家里遍布的监听线,那个社会最大的恐惧在此时便以一种实体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电线旁是男主角好无表情的脸,这个桥段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桥段,虽然没有一句对白,没有丰富的表情,没有激烈的肢体语言。

 

如果影片仅仅到此那并不算的上完美,因为到这里这仅仅算的上是一个“罪恶政策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导演想说的故事。影片的点睛之笔便是影片的结局:明白了真相的作家没有亲自向救了他的主角表示感谢,而是写了一本书,而主角最后一句对白则让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升华——他在整部的对白并不多。

 

说到这重新回到上面所说的“对比”,“邪恶的个体”和“善良的个体”不是这部影片所采用的手段,将一个善良的人置身于这个罪恶的政策中,同时又拯救他人——这点和《辛德勒的名单》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本片远没有《辛德勒的名单》中那种略显刻意的煽情,同样,本片的主人公也远没有辛德勒那般伟大,显得更为平实,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好人,让我们动容,并最终因为他的故事而陷入一种沉思,这种沉思,便是一种无声的震撼。

 

《窃听风暴》,平静的感伤,无声的震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