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正式) |
《落叶归根》看完了,也笑了,但很心酸。
前年在报纸上看到那个“千里背尸”的新闻,便觉得心酸无比。这种事情绝非常人所能做的。当时便有个想法,这个故事可以拍成电影。
后来看到张杨导演说要拍这部影片,便觉得欣慰,这是一个挺会把握小人物的导演,是第六代中不那么“伤痕”的一个导演,而我们中国电影,恰恰缺少这种类型的导演。但接下来,看到了诸多对张杨导演的批评,说是不该拿这个故事调侃,拿这个故事拍喜剧,坦白说,我也担心,虽然我认为张杨不会那么做。
《落叶归根》总算出来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影片的开头便简洁异常,此时影片没有告诉我们,工友是如何死的,以及赵本山所扮演的那个民工为何要背他回去,只是几杯简单的白酒,镜头便切换到了车上,故事便是在一阵轻快的音乐中开始了。如果说不知道这个故事原型的朋友,此时还看不出这是一个“千里背尸”的故事,直到劫匪的出现,故事的主题才借着第一个矛盾展开,而这之前,“尸”一直是个“人”的概念存在于影像中,而这个概念最终也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全部,使得影片成了“两个人”和“一群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人”、“一个尸体”和“一群人”的故事,这种概念的设置,使得影片的主题升华不少,“千里背尸”所追求的是“归根”而不是“落土”。
当两个“人”的公路故事的主题明确后,整个影片便是在一种“轻喜剧”的氛围中展开,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公路影片,这点我是相当认可的,如同典型的公路片一样,在“背尸”途中,他们碰上了形形色色的人,一个又一个短暂却又性格鲜明的角色,和赵本山他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炼的小品,而这些小品则描述了人世间的冷暖,并最终组成了一个颇具传奇,甚至不现实的故事。
故事原型远远不会如影片那般精彩和曲折,“背尸”——这个故事主干和诸多分干,使影片呈现出一种简单的树型结构,从而构成了一个充满了人情冷暖,充满悲喜的人社会。仗义的匪徒、痴情的司机、热心的老人、开朗的旅游者、乐观的养蜂人、善良的洗头妹、忠厚的警察、无私的母亲……诸多的人物使得不少影评人认为这从一定意义上弱化了“背尸”这个主题,使得故事过于调侃,或使故事完全成了赵本山的一次极具个人的演出,但我却认为,恰恰是他们的存在,使得“背尸”的背景更加丰满,也使得影片更加辛酸。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张杨讲的是“千里背尸”,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永远不是一个“承诺”那么简单。——一个普通的民工,在帮助工友的同时,也被其他人所帮助,同时,他也在不敬意间影像了他们,而无论是民工,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任何角色,都是可能被人忽视和误解的,而这才是张杨所真正希望让我们看到的。“处处有真情”,这五个字简单,却不好找,影片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大家这种简单的希望。
因此,影片所呈现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
当然,张杨的矫情还是在影片中表露无疑,这点在《向日葵》中就很明显,《向日葵》中最后父亲的失踪使得影片大打折扣,而本片最后将目光锁在了三峡,张杨借船夫的口,借拿破败的瓦砾,似乎要和贾樟柯说同样的话,但可惜的是,此时留给他的镜头太少,时间也太少,简练的结尾此时却成了张杨无法张开的嘴巴,或者,这里所呈现的过于沉重的主题,本就不该是这部影片所要承载的。因为,这是一部心酸的影片,而不是沉重。
《落叶归根》,一个貌似荒诞的故事,一次真实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