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便谈谈一些大片中的冷兵器之战

(2006-12-18 16:53:58)
分类: 影评(正式)

《黄金甲》的上映,让观众在电影院中看到了由国人制造的,一场至今为止最具听觉盛宴的冷兵器大战。金银盔甲的对决,将这部影片带入了最后的高潮,且不论这部影评拍得如何,这场大战是否需要(详细评述可参看本人拙作——《满城尽带黄金甲》:空有一个大片的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冷兵器之战足以成为我国冷兵器之战的一个典范。

 

张艺谋的这场逼宫之战,以及近年来以《指环王》为代表的众多的好莱坞大片对我们视觉的冲击,逐渐将我们对荧幕上冷兵器之战的认识等同于两堆数码人的冲击,并直接将这等同于大片中的战争,或者简单的将这等同于“史诗”。

 

本人对冷兵器战争题材的影片一直挺感兴趣,下面的一点文字,是自己对影片中的冷兵器大战的塑造提一些自己的理解,其中所举得例子,也大多是大家所熟悉的影片。

 

近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不约而同的关注上冷兵器题材的影片。这其中一部影片功不可没,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角斗士》。有了《角斗士》这部几乎是本世纪的第一部冷兵器史诗片的成功,才使得随后的几年,冷兵器题材的影片一直是世界各地荧幕上的宠儿,虽然这部当年的最佳影片至今仍有人对其大英雄主义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对冷兵器战争的刻画达到了近年来难以逾越的一个巅峰。

 

一、人多=壮观

 

冷兵器之战无非就是通过两个手段,一个是通过大堆人来实现,无论这人是真人还是数码人,都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多”,以数量来营造一种“壮观”之感,可以说,这是大部分冷兵器影片所热衷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在电脑特技还不出色的那个年代还必须要单纯来靠群众演员来堆积的话,那如今随着电脑特效的进步,数码人所造成的震撼则已经是群众演员所不能达到的了。特效的成熟,使得导演们都纷纷转向了这种最容易实现的方式来营造自己影片中的“史诗感”,毕竟,用鼠标操纵数码人远比指挥几千个群众演员来得容易的多。这类影片的代表则是《指环王》——彼得"杰克逊为了影片中的数码人专门设计了一个软件,使得影片中的数码人相互碰撞的时候会随机做出不同的战斗动作,这个软件的成功,使得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也最为真实的数码人之战。而《特洛伊》、《亚历山大》以及《天国王朝》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种方法作为影片中最高潮的战争的表现手法,而我们国内对这种手法贯彻最为彻底的便是张艺谋,他的代表作《英雄》和刚刚上映的《黄金甲》都是这种手法在国产冷兵器影片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同样《无极》、以及刚刚上映的《墨攻》,对于战争的表现也依然摆脱不了对数码人的依赖——技术的发展,使得“数码人对战”已经可以越来越逼真,因此,一部冷兵器影片战争场面刻画的成功已经不在是靠这种“以数量众多”的,曾经百试不爽的法宝来保证了。当一个技术你会,我也会的时候,则是要靠另外一个手段,才能分出导演对冷兵器战争场面调度能力的高低。

 

二、“战术”在冷兵器影片中的重要性

 

这个手段便是在影片中战争的“战术感”,换句话说,也是因为这个元素的存在,使得影片中的战争感显得比较“有智慧”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1996年的《勇敢的心》。《勇敢的心》几乎已经称为了近几年冷兵器战争中的典范,该片的史诗氛围的营造不仅仅得益于苏格兰起义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其同样也要感谢影片中出色的战争设计。该片没有用数码人,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人都是活生生的群众演员,导演梅尔"吉布森很巧妙得将这些人排列在一个大草地上,天地人在画面上的和谐搭配使得这个场面壮观起来,而这不是全部,影片中出色的“战术设计”则是该片吸引人的另外一个原因。而正是那些出色的计谋,使得原本单调的战斗变得吸引人起来,其中策马反包围的战术则被略加改变,被加入到了《角斗士》中。

 

《角斗士》在开场前十五分钟的那个战斗,绝对可以算是近几年冷兵器影片中的经典。这个桥段,无论是从演员的调度,音乐的配合,以及整个战争的节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具体评述可看本人拙作——“我所喜爱的冷兵器战争——感动于《角斗士》的前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内,我们看到了投掷车,步兵以及骑兵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配合有序,让我们看到了一支训练有方的罗马军队。

 

除了这两部影片之外,《亚瑟王》最后的那场大战也是水平颇高的一个桥段。这部影片的质量如何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但那场大战中火、烟、弓箭的相互配合,着实看到了战争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桥段动用了三百多个自愿的群众演员,他们扮演的撒克逊人行进有序,充满杀气,其敬业程度让我们值得尊敬。

而近年来战争智慧和场面两者都做得非常好的莫过于《天国王朝》中最后的耶路撒冷保卫战,这部电影争议很多,但对于这场护城之战的争议不多,看过的都说精彩,其中各种机关以及相关工具的运用,则让这部影片最后的攻城战让人过目难忘。

 

这几部影片是近年来出品的冷兵器影片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特洛伊》中那单纯的数码人对冲,虽然视觉上比较刺激,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内容。

 

三、半人高机位的运用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也无法用专业的词语来描绘,我只能说是“半人高机位”。“半人高机位”的意思就是摄像机的位置处于半人高的位置上。

 

上面我所说的《勇敢的心》、《角斗士》都是半个高机位运用的典范。半人高机位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得摄像机更加“深入到战争深处”,使得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配合上刺耳的冷兵器对砍声,可以使得在镜头内使用不多的人就营造出一种惨烈之感。而这种机位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成本,但最难之处,就是用这样的机位来拍摄战争是最为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在《勇敢的心》中,英格兰重骑兵冲击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机位拍了大量的镜头,便使得镜头重的那几匹马显出了千军万马之势,而在角斗士中,开场在树林中的那场大战,我们在镜头内同时间看到的人也不多,却仍然可以让人感到史诗之势。然而在《角斗士》这部影片中“半人高机位”运用的典范应该是在角斗场内的战车一战,该桥段的精彩之处就是用不多的几十个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气势恢弘的大战”。这种典型在很早的影片中就有看到,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黑泽明的《七武士》和《影子武士》,前者就是用几十个强盗和村民拍出了磅礴的战争之感,而后者则简单的让一群马来回奔跑,拍出了史诗之感。

 

至于我们国内的冷兵器战争的影片,比如最近我颇为欣赏的《墨攻》,仔细想来,该片“半人高机位”机位用得仍然不是很多,难道这和导演不愿意将影片拍摄的过于血腥有关系?而最新的《黄金甲》虽然用了不少的“半人高机位”,但观众的注意力则完全被数码人所吸引,可以说,该片中的半人高没有完全起到相应的作用。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前两年的《天地英雄》,该片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着实精彩,尤其是沙漠一战,那个桥段的机位多时半人高度,使得被围困的数人所营造出的战争的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黄金甲》中的万人阵。

 

四、一些题外话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于对冷兵器战争影片的一些小想法,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一种方式的意思,我的意思很简单,出色的冷兵器战争往往是大场面和战争细节相辅相成的,希望日后可以在国产电影中看到更为精彩的冷兵器之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