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影评(正式) |
如果说《墨攻》那1600万美元的投资没有水分的话,那么该片完全有资格成为今年上映的华语大片之一。那么《墨攻》,则是自《英雄》之后,我看过的最为精彩也最有诚意的华语大片。
说起华语大片,大部分脑海中总能浮现这么几个词:华丽、色彩、特效。同时脑海中也会浮现这么几个概念:苍白的剧情、可笑的台词、做作的表演等等。无论我们所看过的那些华语大片是否都具备上面所说的优点或者缺点,但某些大片的典型特例以及观众愈发对华语大片的不信任,便逐渐将以上的这些词汇等同于华语大片。这是华语大片的一种悲哀,因为华语大片从还没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开始,便被人打上了难以抹灭的烙印。但是当观众再次操着这些词汇进入影院观看《墨攻》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发现很多词汇无法等同于这部影片。
《墨攻》并不华丽,整部影片主要以黄色和黑色为止。黄色在影片中代表守,而黑则代表攻。当影片主要是梁城守城的时候,颜色则是黄颜色;而代表进攻的赵军则是黑色,而几场充满素杀的桥段也是在黑夜中展开。这两种朴实却有力的颜色各司其职,主导着整部影片剧情的发展。影片的矛盾也主要围绕着这两种颜色之间的张力对持而展开。在习惯了华语大片中那种大红大绿极其张狂的颜色设置后,这部影片回归朴素的颜色设置着实让人眼睛一亮,在没有过多妖艳的颜色占据你的眼球之后,无疑也更容易让观众被其剧情所吸引。
除了颜色之外,《墨攻》的布景设置也是相当朴实,黄土墙,宫殿,一切都是以朴素为主,没有过多的用夸张的颜色和华丽的浮雕以及无尽衍生和扩展的空间来支撑。然而纵然是狭小的宫殿,其精致的布置以及不同于殿外的干净,仍然可以感受到梁王对权力的渴望。导演没有用精美的雕刻以及强烈的颜色对比来突出,而是通过其洁净度来表现了拥有这个空间的主人的性格。而无独有偶,宫殿桥段的主色调也为黑色,这从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了梁王这个角色所隐藏的杀戮之气。然而影片中也不是没有华丽的装饰。在梁城外有六尊雕刻精美的大柱子,这六根石柱上无疑是影片中和整体的布景风格较为不妥协之处,然后具导演张之亮介绍,这六根石柱代表的是梁王的锁国政策,从这一点上来看,可见这部影片制作的用心,因为影片中给予这个六根石柱没有特别的镜头,然而却让人过目不忘。
接着看看剧情。《墨攻》的剧情谈不上特别的亮点,然而却是没有了华语大片亲形式而疏内容的一大弊病。作为一部商业为主的影片,饱满的剧情则是影片的关键之一。《墨攻》的剧情设置无疑是成功的,整部影片剧情没有明显的漏洞,且没有为片长而充数的桥段,也没有故意拉长某些桥段而拉长片长。在我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次想到想看看时间,看电影放映了多久的时候,大概是在1小时12分左右。而此时,影片中已经完成了包括赵军两度攻城在内的数个桥段。也就是说,影片的开头这一个多小时之内,影片一直是高潮不断,剧情衔接紧凑,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之感。
从以上两点来看,《墨攻》已经摆脱了华语大片的两大通病,接下来便是影片中其他相关元素的调度。
推动影片剧情发展的有两大元素,一个是梁城内权力的竞争。权力的刻画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影片中的梁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机关算尽,他的出现,引发了影片中有关“救”与“不救”的矛盾,而影片中其他人物,如大臣甚至于百姓也被刻画成有着一定私心的人,这样的人物设置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这个矛盾的冲突,而为影片的矛盾服务,最终也是为影片“墨攻”这个主题的服务。王志文和午马的表演无疑是精彩的,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们在影片的开始便感觉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但“墨攻”究竟为何,影片却用了一个是最具特色,也最具看点的元素来衬托,便是对战争的刻画。
影片中赵军攻城的一刻便让观众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攻城,这决然不是多少人那么简单,影片中用了一个长镜头,从近到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众多的赵军将士,也看到了整齐伐一的阵形,而且各种兵种区分的相当清楚。导演张之亮在这一刻将“攻”之美和“攻”之利展现在观众面前,为后面的“墨守”的精彩埋下了伏笔。记得两年前找到一部电影叫《天与地》,并为影片中那壮观的战斗阵形而惊叹,并遗憾为何中国一直没有一部像样的影视作品来好好表现中国战斗阵形的美丽,今天终于在《墨攻》中看到,虽然镜头不多,却也弥补了心中的一大遗憾。《墨攻》的第一场守城大战,其中各种守城机关的运用让我看到了这部影片的智慧和用心之处,因而这第一个高潮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天国王朝》中那最后的守城大战。这一场不惜笔墨刻画的攻守大战,绝非要制造一次大战争的场面那么简单,张之亮在这个桥段中所体现的诚意,也足以让《墨攻》的这一场守城大战在多年后成为日后中国类似场面的教科书。
影片一共有四场攻守之战,但难得的是四场攻守之战都各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场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攻守,那第二场则将战争的重点转移到了地下,到了第三场则更为天马行空,让观众看到了来自天上的进攻,这三个桥段各有侧重,上中下三路的攻守让观众看得淋漓尽致。这样毫无重复的设置让影片没有冷场的机会,也避免了反复的战争桥段所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而到了最后一场,虽然仍然是以地下为主,但是却加入了水攻,因为前三场主要是以火攻或者火守为主,这各水攻则是点睛的设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后一场攻守战的加入,使得整部影片的“墨攻”变得更为饱满和完整起来。
而影片中四场攻守战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在第一场攻守战中,梁处于绝对的弱者,也是这一场,示最为单纯的“攻”和“守”的较量。这里所阐述的和平仅仅是“攻”停止这么简单。而到了第二场,被俘虏的赵军遭到了梁军的屠杀,到了这里,守的一方逐显攻态,而攻的一方则到了这里成了绝对的弱势,这里“攻守”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也是这一场的攻守战,使得剧情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使得影片中出现了第一次较大的矛盾——“守”是否可以停止杀戮?到了第三场,“守方”梁城因为自己的杀戮而复出了代价,这一场戏则是来表现“攻方”的杀戮,这给最后一场戏埋下了伏笔,而“墨攻”的真正意义也在这一时刻被蓄积,等待着一个桥段将这个高潮给点燃。而最后一场攻守战原来的攻方和守方的身份来了各完全的对调,这喻示着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进攻者,也没有永远的防守者,只有停止杀戮才是真正的和平之道。因此,影片的主题在最后一次攻守转换的战争中得到了升华,而这也是最后一场攻守战最有意义之处。——“墨攻”,就是不攻!
《墨攻》的优秀之处已经不是单纯为了拍摄战争场面而拍摄战争,而是将战争融入到影片的内涵中去,让战争来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用战争来帮助影片主题的升华。就这点来说,且不论国内的那些华语大片,就连近年来国外的战争类型大片,也难有这样完美的结合。
对于这样一部有诚意的影片,刘德华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刘德华的表现却不能让我特别满意。他的表演给我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过于明显的个人风格被他带入了革离这个人物,使这个角色始终缺少那么一点内敛之气,颇为遗憾。而安基圣的表演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傲的赵国将军,而崔始元的表现则让我惊讶,他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傲却善良的公子,我对韩国人有存在偏见,却不得不承认他很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以至于梁公子被射死的那一刻,让我对这个角色感到惋惜。至于范冰冰和吴奇隆,则并没有给我感觉特别出彩之处,但好在这两个角色并不要特别重彩去刻画,两人虽谈不上亮点,但也都算合格地完成了任务。值得注意的识几个配角,除了前面所说的午马之外,钱小豪的将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张之亮对整部影片的出色调度,使得一些角色个人表演上略微的不得当并没有影响整部影片的精彩,《墨攻》用自己的精彩给那些华语大片好好上了一课。
《墨攻》,朴素的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