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京审判》:良心之作

(2006-09-09 01:17:44)
分类: 影评(正式)
《东京审判》:良心之作
 
 
我想请大家一起考虑这个问题:法律是什么?法律的作用又是什么?经过两年多的817次漫长的庭审,我们终于认定了他们有罪。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讨论文明和宗教!先生们,这不是大学的教堂,这也不是寺庙,这里是法律的殿堂。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怎么惩罚这些罪犯。我认为,宗教是告诉世人怎样做才能到达天堂。另一方面,法律明确规定了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做,否则就要受惩罚,就要上断头台,就要上绞刑架,这就是法律。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对战犯们使用死刑的原因,除了掠夺别国的资源,扩张自己的领土,日本还杀害了无数无辜的平民。日本军队,抢劫、强奸、放火、杀戮……杀害了无数中国、菲律宾、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这还不足以被判处死刑吗?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不给这些战犯以最严厉的惩罚,谁敢保证日本有一天不会再次挑起战争?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在座哪位先生敢作这样的保证?想说的,该说的,我都说完了。我们可以投票了。为了那些在战争中死难的人,为了让他们瞑目,请各位慎重。因为,他们在看着我们。
 
——梅汝璈
 
如果不是《南方周末》,或许我们还不知道一年前,曾经有这么一部本不该被我们忽视的影片正在艰难拍摄的。一个本该是被雇佣的导演,却因为这部影片,背上400万元的外债。也是从那天开始,我便开始等待这样一部本应该被更多人关注,却被大家忽视的电影。
 
终于,《东京审判》,这部迟到了一年又16天的影片终于在2006年的9月1号“震撼开庭”了,但可惜的是,他没有在最应该放映的2005上映,也没有在8月15日和观众见面。
 
没有巨额的投资,没有红得发紫的韩日明星,甚至某些中国大片一个首映式的投资都高过本片的投资,但相信所有观众,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都会原谅了该片的“迟到”。相信每个对那段历史了解或不了解的中国人看完这部影片后,都不能不被影片中无处不在的责任感所感动——有些事,我们不应该忘记;有些历史,更有必要让其在浮华的生活中被人记住。
 
而有些人,我们有必要在记忆的深处永远地为其留出一个位置,无论是影片中的梅汝璈,还是为这部影片奉献的人。
 
导演高群书,用自己良心,给我们奉献了一部良心之作。
 
一、关于“主旋律”
 
二战,一直是世界电影人的宝库。这场上个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产生了诸多可将其转换成胶片的故事。世界各国的导演也一直在其中挖掘着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从1946年二战结束到现在已经整整61年,期间就诞生了无数经典的二战影片。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在诸多二战影片,挖掘人性的方式多通过对战场的直接描述来实现。在血与火的影响中,诚然会让观众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但却难免会使某些影片陷入一个单纯为表现战争暴力的误区,这必会使其警世作用打上一定的折扣。
 
而中国,由于体制以及意识流的存在,使得中国大陆的二战影片制作水平一直落后于国际主流二战影片的水平。许多影片甚至不懂得用暴力场面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挖掘人性。死亡的意义在影片中往往被两极化,一方面过分渲染英雄的死亡,一方面却无视敌人那倒下的,同样使鲜活的一个个声明。长期这种意识流的存在,使得中国的二战影片始终缺少人性的挖掘,而单纯为表现战争,表现领袖,表现英雄的一种影像。这种做法无疑使得观众忽视二战中其他个体的的存在。当接触到国外优秀的二战影片后,使得国内的观众逐渐将“主旋律”等同于不好看。
 
但“主旋律”就一定不好看么?“主旋律”有错么?
 
从影视制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来看,主流影片往往都是符合这个国家国情的“主旋律”影片。比如好莱坞著名的二战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科幻片《独立日》,虽然不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影片,却都是美国的“主旋律”影片。因此,个人认为,“主旋律”不应该仅仅事统治阶级的旋律,更应该是符合政府价值观和民众阶层价值观的“主旋律”。
 
《东京审判》就是这样的“主旋律”。
 
之前,不仅我们中国,甚至全世界都缺少这样一部影片。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当提起二战,脑海里总是浮现那战火纷飞的镜头,却忽视了在61年前的东京发生的这次审判。这次历时两年零七个月的审判,其给人所带来的警世绝不亚于二战中的任何一次战役,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更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历史。
 
但是,我们忽视了“东京审判”,我们这么一忽视,就是几十年。世界似乎也没有刻意提起这次审判。可以说,这是世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细节,而这,本不应该被忽略。如果没有这部影片,我不知道多年之后,我们的孩子是否还知道曾经有二十多个侵略过中国的战犯在自己的国土上接受审判,更不知道多年之后,我们是否可以完整的对自己的孩子说起这段历史。
 
中国人需要这样一部电影,需要这样一部“主旋律”。
 
写完以上这些文字,正好看到今日本地报纸上采访高导的专题,忽然发现自己对“主旋律”的理解还是和高导一样,颇感欣慰。这里权且将高导的话摘出,或许,这段话,可以改变大家对“主旋律”的看法。
 
“主旋律”没有错,是以前很多人把“主旋律”给“弄脏”了。现在一说“主旋律”大家就印象不好,认为是那种宣教的片子。但是“主旋律”这个词是来自于音乐,是乐曲的主旋。主旋律没有错,是被人做错了。实际上主旋律和主流片是一样的,应该代表大多数人,包括政府、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但是现在一说主旋律大家就想到那种宣教的片子,所以他们就叫《东京审判》是“民间主流大片”,是区别于这个。
 
我觉得最恰当的就是叫“主流影片”,在美国就没有“主旋律”的概念,但是它有主流影片,这在好莱坞有非常严格的定义,必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有被政府和民众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像英雄主义、惩恶扬善、奉献、牺牲等;二是演员阵容强大;三是要有好莱坞式的叙述方式,一波三折。老实说这是我学习了好莱坞主流片的制作方式后,用它的标准来作这个片子。
 
二、关于电影的一些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实一虚。“实线”便是庭审的桥段,“虚线”就是影片中的记者肖南在东京的生活。
 
这种手法其实好莱坞的诸多电影中也都采用,尤其是和真实事件有相关联的影片多少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来可以使影片看起来不会过分枯燥,还可以挖掘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元素。
 
但日前看到不少评论说是朱孝天所扮演的肖南这条“虚线”和刘松仁扮演的梅汝璈这条“实线”关系不大,可有可无,且对整个东京审判并没有取到一个促进作用。
 
我想,这样认为的人,请首先判定这部影片的方向,既是这部影片到底是在讲审判,还是战争?
 
对,影片几乎大部分桥段都是围绕在审判上,然而,导演高群书所告诉我们真正的主旨决然不是在一个审判上,换句话说,“东京审判”仅仅是二战无数个事件中较为重大的一个事件,让我们记住“审判”的真正目的,是要我们记住战争。
 
《东京审判》虽然名为“审判”,但讲的其实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影片虽然是在审判日本军国主义,其实更是在审判二战这场浩劫。
 
在明白这一点后,我们便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肖南那条“虚线”到底是不是游离于影片之外,其判断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这条线是否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我想,这个答案,相信所有看过影片的人都很清楚了。
 
毕竟导演还是要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审判”上,加上片长的限制,肖南这条“虚线”只能仅仅是点缀,不能用力太猛,却也不可缺少,就个人看来,高导对这条“虚线”的着力已经拿捏的很有分寸。想想好莱坞同样用这样手法叙述的《珍珠港》中那完全可有可无的三角恋,苛刻的影评人为何还要如此苛刻?
 
这便是我看影片中这两条主线的理解。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影片几乎所有的桥段都是在室内完成。主要的桥段都是在法庭和小酒馆中发生,而他们又都是围绕着上面两条主线最主要的两个地点。在明白了两条主线的含义之后,那么这两个地点的象征性也不难理解了——如果法庭的空间其实就是代表了整个二战,那么日本的酒馆中各个极具符号性的角色组合起来,便是战争下的日本百姓生活。无论是法庭上的沉重还是酒馆内的悲痛,都在告诉我们这场战争的罪恶。因此整部影片始终笼罩在一种阴沉暗灰的色调中。
 
在这种暗灰的撕掉中,两条主线互不干扰,却又各司其职为影片主题很好的服务,而且两者之间桥段的切换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各别地方应该是和影片片长有关。但总体来讲,影片的剪辑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音乐,也总能在我们最需要感染的时候出现。因此,影片在技术制作方面已经很好完成了任务,或者说,已经很好地为影片的主题服务了。
 
三、关于演员
 
可以说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角色的塑造。老戏骨刘松仁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他要么没有台词,要么就是大段的台词。当他沉默时,我们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而他说话时,总是能感染我们。曾江总是给人一种威严感,不怒而威。英达的那几场辩论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美国演员约翰·亨利·考克斯所扮演首席检察官季南无疑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他在影片最后的陈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朱孝天和林熙蕾在诸多优秀的演员中并不出彩,但仍然较好的完成了角色的塑造,遗憾的是曾志伟没有在影片中太大的发挥。还有便是谢君豪,他所扮演的那个狂热的日本青年,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日本战败后举国上下的悲观情绪,正是他投入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日本社会悲哀之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应该是那些日本演员。可以说,本片的精彩和影片中那些敬业的日本演员是分不开的。东条英机等几位甲级战犯的扮演者的表演,已经很难让人挑出毛病,尤其是东条英机的扮演者,他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却又残忍的东条英机。
 
这几个日本演员,值得尊敬。
 
四、并非仇日
 
《东京审判》是一部仇日的影片么?答案是否定的。
 
导演否定的是战争,否定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日本战犯,而不是日本人民。
 
看到一些报道,看到一些地方因为这部影片而掀起一定的反日热潮,这不大应该,因为我想,这并不是高导的初衷。
 
高导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只是让我们警惕军国主义,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历史。
 
在高导的博客里,看到了这段话,我想,这可以让大家好好读读,读完后,或许对大家理解这部影片有一些帮助:
 
据我所知,其实在日本真正持右翼看法的毕竟只是一些政客,就像BB(笔者注:一个日本网友)说的,在那时候,包括现在,大部分的日本平民还是不赞成战争的,但那时候因为天皇至上,因为天皇和政府的号召,许多日本学生,农民,工人,都成了狂热战士,因为引导的错误,这些人成了枯骨,电影《东京审判》的复线部分,其实就是以一个家庭的毁灭,标明战争给日本本国普通民众带来的灾难和长久隐痛。
 
在拍摄此片时,里面又很多的日本人参与,剧本日文翻译是一对日本恋人,校订是一个日本专家,参与拍摄的翻译都是日本国籍。
 
日本演员在拍摄中显示出的职业精神也让我感叹良多。
 
不要把政客和日本平民放在一起审判,看过那时的许多资料,日本普通民众在战时也过着很凄惨的生活。
 
有罪的是那些战犯,政客,不是人民。
 
五、良心之作
 
对于这部影片,想说的很多,但最后还是只有这四个字:良心之作。
 
我并不是否定某些导演,但我只想问问某些导演,在你们拼命的追逐大制作,请些不知所谓的日韩明星打造所谓的“国际化”的时候,拼命依靠自己在中国电影中的寡头地位捞把钱或赚份名的时候,在你们动不动就标榜中国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哪怕只有一次在心里认真的想过,要将一些不该忘却的历史告诉大家?
 
但有的人不但想了,而且做了。他用永远低于你们那些大制作的投资,给我们拍出了一部真正的“中国大片”,这是无论你们在影片里堆积多少华丽的色彩,塞上多少的数码人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大”是一种心灵之大,是一种愿意承载历史沉痛的“大”!
 
电影人,也是文化人,我在报社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做一个从事文化工作行业的人,要有基本的良心。
 
《东京审判》,良心之作!
 
我想借用影片中梅汝璈一句台词,稍做修改,做为这些文字的结尾:
 
如果没有一些影像或书籍如实的反映那段历史,那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

文/陈赖汉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