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正式) |
《男儿当自强》
《男儿当自强》绝对可以算是香港电影中续集的精品,而本片,也是本人最为喜欢的黄飞鸿影片。
电影的续集不好拍,这是个公认的事实,尤其是第一部《黄飞鸿》如此成功的情况下,《男儿当自强》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男儿当自强》却是相当成功。
一、《男儿当自强》的突破
纵观世界影坛,沿用前部老路而成功的续集不多。而成功的续集,大多都是有足以成为经典,且不同于前部的元素所在。如著名的续集《终结者2》中的T-1000就是属于这类的元素。
然而,做为一个续集,又必须要在一定意义上保持影片的整体风格,以至于不会使得续集和前部的风格相差太多,毕竟,象《异型》这样风格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系列剧集毕竟不多见。
《黄飞鸿》第一部,就从功夫片的角度来看,已经是具有相当高的立意。第一部内对当时清末时候国内动荡的局势,以及国人的麻木都有了相当的刻画,而且,就功夫片来说,已经抛弃了江湖仇杀的一种概念,而将“侠”这个概念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
因此,第一个突破,便是“侠”的概念。
“侠”是什么?掌握着武侠影片华语权近三十年的邵氏,用大量的影片告诉大家,“侠”便是杀恶济贫,“侠”就是行侠仗义。当有了这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后,那些所谓的侠客在闹市口杀人砸东西便变得有理由起来了。这种传统的以暴制暴的“侠客”观念,明显是不是徐克所想要表达的,或者说,徐克不认同这种侠。
在《笑傲江湖》这部被誉为徐克最具侠气的影片里,徐克所推崇的“侠”,更多的应该是那种隐于世间,不参与江湖血腥的一种概念,毕竟,最后令狐冲向自己的师傅拔出了剑,都是一种无奈之举。此时,徐克已经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侠”的概念,但是此时他却仍然没有给人一种明确的答案,到底什么样才是他心里所推崇的真正的“侠”?
在第一部《黄飞鸿》中,黄飞鸿前去捉拿沙河帮的帮主,我们此时所看到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侠”的行为,仍然是在闹市折腾,但是,仔细看第一集,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黄飞鸿在和他人对打期间,其主要目的是在制服,而不是杀敌。这和日后李连杰的影片《霍元甲》有着相同的观念,侠者,必大气也。杀人放火在徐克的眼里并不是真正的侠客行为,以武德服人,这是徐克在《黄飞鸿》第一集中所要告诉大家的。因此,在茶馆的那个桥段,黄飞鸿最终是想将那个沙河帮的帮主送往衙门,而不是想往日我们所熟悉的侠那样将其杀之而后快。
这种在第一集中奠定的侠气,足足影响了后面的多部黄飞鸿系列。
到了第二部,“侠”仍然是徐克所要讲述的一个重点。在本片里,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徐克给我们所展现的中国,是一种末日景象,除了西方列强继续在中国横行之外,影片内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团体——白莲教。
仔细的来看看白莲教。
白莲教就现在来看,是个彻底的邪教组织。但是,这种组织在当时,无疑是会蛊惑那些受朝廷和洋人剥削的百姓——似乎处处为百姓着想,口号也喊得响亮。影片一开始,徐克就不惜镜头来表现这个组织的愚昧之处,同时也仍然极力表现当时民众的麻木。白莲教的处事作风有点象我之前所说的那种“侠”,以“侠”之名,行欺民盗世之举。这是徐克对传统的“侠”一种极端的否定,这种小众之“侠”并不是徐克影片中所提倡的是。有意思的是,这种对于以往“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黄飞鸿后面的其他系列影片,纵然影片的导演不是徐克。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白莲教又代表着中国最为不能变通最为保守的一种势力,是一种东方文化中的糟粕,从影片中白莲教极力排斥西方文化可以看出。由此,我们又看到《男儿当自强》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突破——东西方文化的矛盾。
如果说在第一集《黄飞鸿》中东西方文化间的突出还仅仅是因为初次接受而彼此产生不和谐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东西方文化那种在第一集中埋下的潜在矛盾在这集中得以爆发。而广州更是当时东西方文化混杂的一个典型城市,徐克选择这个城市作为自己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可谓不用心。
在本片中,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已经不是停留在主角黄飞鸿身上的,相反,黄飞鸿已经从第一集中的古板不化变成了这集对西方文化的包容,纵然还有点不理解,但至少不排斥。这从一开始他在火车上吃西餐便可以看出。
但除此之外,影片内东方文化和西方都表现的相当极端。一面是代表着中国最为保守文化的白莲教,一方面又是拥有火枪的西方文明。影片里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每次都是充满了鲜血,而黄飞鸿,在此片中,反而充当着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和事佬,许多时候,都是他在调解着双方之间的矛盾。
徐克通过黄飞鸿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比第一集中更为明晰。如果第一集中徐克所表达的还仅仅是东方文化应该对西方文化更多的包容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徐克便明确的提出,对于东方文化中的糟粕便应该坚决的抛弃,而对于西方先进的文明,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甚至于保护,这便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样的道理。这便是《男儿当自强》中一个较大的突破。
一个突破是“侠”意义上的突破,一个是对中西方文化态度上的突破,这两个元素导致本片中最为重要,也是对黄飞鸿这个角色影响最大的一个突破——革命。
二、关于影片中的“革命”
这是以前的功夫片所少用出现的一个主题,
革命,是一种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现有政权。影片中的黄飞鸿本不是一个推崇以暴制暴的人,就如同第一章我所说的那样,是个比较喜欢以武德服人的角色。然而,在本片,我们似乎发现有了一点变化,在对付白莲教的时候,我们从黄飞鸿身上看到了第一部所不能看得的那种狠劲。这里我们看出了徐克对传统文化中那种顽固的糟粕的厌恶,徐克渴望有一种新兴的,更为先进的文明来消灭这些糟粕。然而,一方面徐克对西方文明仍然存在一定的戒心,因此在《男儿当自强》中,西方文明仍然向我们展示着其野蛮的一面。能够找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一个妥协点,偏偏就是影片中的革命党。——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妥协的最为实在的表现。
革命党,可以说表达了徐克的一种愿望——扫除东方文化中的糟粕,却也不能让西方文化过多的影响我们。而这也是,徐克做电影的一贯追求。
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影片中一个重要角色——纳兰元述。
可以说,徐克对这个角色是充满了同情。一方面,纳兰元述所代表的清政府是徐克眼中所要被否定的糟粕,但是由于这种否定是需要一定的暴力,因而难免会有一些优秀的一并被否定。而纳兰元述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从各方面来说,纳兰元述都是一个出色的人才,但由于他所服务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而这种变革中的损失,也是徐克所痛心的。
革命,本片中最大的突破,是徐克《黄飞鸿》系列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突破,也是相对第一部而言在暴力问题上一个更为肯定的突破。如果说第一部,徐克还在犹豫着是否用暴力来达到一种目的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徐克已经明显的表示,必要时刻,可以施于一定的暴力。而这也是徐克一种愤青行为的表现,其在影片内的表现便是,诸多的国人在他的眼中大多变得迂腐可笑。
三、影片的动作
影片的动作如同第一部一样精彩,但本片却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桥段。
纳兰元述的扮演者甑子丹和李连杰的两场棍战,尤其是第一场,到了现在,仍然是香港功夫片中不可多得且可反复观看的桥段。十多年后,当两人再次一起出现在《英雄》中时,却再也找不到当年两人在《男儿当自强》中的风采。
同第一部《黄飞鸿》一样,影片的动作仍然是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而且同样重视功夫中的马步。在第一部《黄飞鸿》中,我们看到了粮仓中在梯子上的精彩一战,而到了本片,我们看到了几乎同样风格的,在桌子上的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做为《黄飞鸿》第一集中李连杰的替身熊欣欣,本集有了很重的戏分,白莲教教主是他在该系列中的第一次以角色身份演出,和黄飞鸿的对手戏也堪称精彩。
四、关于演员
关于李连杰和关之琳就不用多说了,相对第一部来说,这两人在这部片子里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塑造,这里重要说的是两个——莫少聪和甑子丹。
莫少聪顶替了第一部中的元彪成了梁宽的扮演者。相对于元彪来说,《男儿当自强》中的梁宽更富喜剧色彩,将梁宽那种爱贪小便宜喜欢耍小聪明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这个,是元彪所不能给我们带来的。而对于十三姨的暗恋也表演的更加“坦白”,几次因为和十三姨的接触的那种失态,都是第一部《黄飞鸿》中我们所没有看到的。由于在《男儿当自强》中出色的表演,以至于日后几乎所有的《黄飞鸿》电影,莫少聪都成了不二的人选。
另外一个就是甑子丹了。作为袁家弟子,甑子丹更能体会该片武指袁和平的动作设计,所以,在该片中,甑子丹的武术上的才华被开发的淋漓尽致,不可谓不彻底,其锋芒一度盖过了该片的主角李连杰。除了功夫上的出色,甑子丹演技也在本片有了充分的发挥,其很好的表现了纳兰元述这个角色自身的矛盾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个悲剧英雄。
再来就是张铁林和姜大卫了,由于其戏分不多,不多加评点,不过相对比,姜大卫所扮演的陆皓东的角色还是更为饱满,尤其是他在白莲教总坛看到那些几乎没了人性的教徒而绝望之时,还是颇具让人动容的。
五、男儿当自强
这五个字无疑是徐克最想说的话,“男儿当自强”也是徐克所提出的一种“侠”的概念,也是影片中的黄飞鸿在看到诸多变故后所领悟到的,这也是,我们看完影片后,所最应该记住的。
(第二章文字部分结束)
电影的续集不好拍,这是个公认的事实,尤其是第一部《黄飞鸿》如此成功的情况下,《男儿当自强》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男儿当自强》却是相当成功。
一、《男儿当自强》的突破
纵观世界影坛,沿用前部老路而成功的续集不多。而成功的续集,大多都是有足以成为经典,且不同于前部的元素所在。如著名的续集《终结者2》中的T-1000就是属于这类的元素。
然而,做为一个续集,又必须要在一定意义上保持影片的整体风格,以至于不会使得续集和前部的风格相差太多,毕竟,象《异型》这样风格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系列剧集毕竟不多见。
《黄飞鸿》第一部,就从功夫片的角度来看,已经是具有相当高的立意。第一部内对当时清末时候国内动荡的局势,以及国人的麻木都有了相当的刻画,而且,就功夫片来说,已经抛弃了江湖仇杀的一种概念,而将“侠”这个概念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
因此,第一个突破,便是“侠”的概念。
“侠”是什么?掌握着武侠影片华语权近三十年的邵氏,用大量的影片告诉大家,“侠”便是杀恶济贫,“侠”就是行侠仗义。当有了这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后,那些所谓的侠客在闹市口杀人砸东西便变得有理由起来了。这种传统的以暴制暴的“侠客”观念,明显是不是徐克所想要表达的,或者说,徐克不认同这种侠。
在《笑傲江湖》这部被誉为徐克最具侠气的影片里,徐克所推崇的“侠”,更多的应该是那种隐于世间,不参与江湖血腥的一种概念,毕竟,最后令狐冲向自己的师傅拔出了剑,都是一种无奈之举。此时,徐克已经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侠”的概念,但是此时他却仍然没有给人一种明确的答案,到底什么样才是他心里所推崇的真正的“侠”?
在第一部《黄飞鸿》中,黄飞鸿前去捉拿沙河帮的帮主,我们此时所看到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侠”的行为,仍然是在闹市折腾,但是,仔细看第一集,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黄飞鸿在和他人对打期间,其主要目的是在制服,而不是杀敌。这和日后李连杰的影片《霍元甲》有着相同的观念,侠者,必大气也。杀人放火在徐克的眼里并不是真正的侠客行为,以武德服人,这是徐克在《黄飞鸿》第一集中所要告诉大家的。因此,在茶馆的那个桥段,黄飞鸿最终是想将那个沙河帮的帮主送往衙门,而不是想往日我们所熟悉的侠那样将其杀之而后快。
这种在第一集中奠定的侠气,足足影响了后面的多部黄飞鸿系列。
到了第二部,“侠”仍然是徐克所要讲述的一个重点。在本片里,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徐克给我们所展现的中国,是一种末日景象,除了西方列强继续在中国横行之外,影片内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团体——白莲教。
仔细的来看看白莲教。
白莲教就现在来看,是个彻底的邪教组织。但是,这种组织在当时,无疑是会蛊惑那些受朝廷和洋人剥削的百姓——似乎处处为百姓着想,口号也喊得响亮。影片一开始,徐克就不惜镜头来表现这个组织的愚昧之处,同时也仍然极力表现当时民众的麻木。白莲教的处事作风有点象我之前所说的那种“侠”,以“侠”之名,行欺民盗世之举。这是徐克对传统的“侠”一种极端的否定,这种小众之“侠”并不是徐克影片中所提倡的是。有意思的是,这种对于以往“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黄飞鸿后面的其他系列影片,纵然影片的导演不是徐克。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白莲教又代表着中国最为不能变通最为保守的一种势力,是一种东方文化中的糟粕,从影片中白莲教极力排斥西方文化可以看出。由此,我们又看到《男儿当自强》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突破——东西方文化的矛盾。
如果说在第一集《黄飞鸿》中东西方文化间的突出还仅仅是因为初次接受而彼此产生不和谐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东西方文化那种在第一集中埋下的潜在矛盾在这集中得以爆发。而广州更是当时东西方文化混杂的一个典型城市,徐克选择这个城市作为自己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可谓不用心。
在本片中,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已经不是停留在主角黄飞鸿身上的,相反,黄飞鸿已经从第一集中的古板不化变成了这集对西方文化的包容,纵然还有点不理解,但至少不排斥。这从一开始他在火车上吃西餐便可以看出。
但除此之外,影片内东方文化和西方都表现的相当极端。一面是代表着中国最为保守文化的白莲教,一方面又是拥有火枪的西方文明。影片里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每次都是充满了鲜血,而黄飞鸿,在此片中,反而充当着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和事佬,许多时候,都是他在调解着双方之间的矛盾。
徐克通过黄飞鸿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东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比第一集中更为明晰。如果第一集中徐克所表达的还仅仅是东方文化应该对西方文化更多的包容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徐克便明确的提出,对于东方文化中的糟粕便应该坚决的抛弃,而对于西方先进的文明,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甚至于保护,这便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样的道理。这便是《男儿当自强》中一个较大的突破。
一个突破是“侠”意义上的突破,一个是对中西方文化态度上的突破,这两个元素导致本片中最为重要,也是对黄飞鸿这个角色影响最大的一个突破——革命。
二、关于影片中的“革命”
这是以前的功夫片所少用出现的一个主题,
革命,是一种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现有政权。影片中的黄飞鸿本不是一个推崇以暴制暴的人,就如同第一章我所说的那样,是个比较喜欢以武德服人的角色。然而,在本片,我们似乎发现有了一点变化,在对付白莲教的时候,我们从黄飞鸿身上看到了第一部所不能看得的那种狠劲。这里我们看出了徐克对传统文化中那种顽固的糟粕的厌恶,徐克渴望有一种新兴的,更为先进的文明来消灭这些糟粕。然而,一方面徐克对西方文明仍然存在一定的戒心,因此在《男儿当自强》中,西方文明仍然向我们展示着其野蛮的一面。能够找到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一个妥协点,偏偏就是影片中的革命党。——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妥协的最为实在的表现。
革命党,可以说表达了徐克的一种愿望——扫除东方文化中的糟粕,却也不能让西方文化过多的影响我们。而这也是,徐克做电影的一贯追求。
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影片中一个重要角色——纳兰元述。
可以说,徐克对这个角色是充满了同情。一方面,纳兰元述所代表的清政府是徐克眼中所要被否定的糟粕,但是由于这种否定是需要一定的暴力,因而难免会有一些优秀的一并被否定。而纳兰元述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从各方面来说,纳兰元述都是一个出色的人才,但由于他所服务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而这种变革中的损失,也是徐克所痛心的。
革命,本片中最大的突破,是徐克《黄飞鸿》系列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突破,也是相对第一部而言在暴力问题上一个更为肯定的突破。如果说第一部,徐克还在犹豫着是否用暴力来达到一种目的的话,那么在《男儿当自强》中,徐克已经明显的表示,必要时刻,可以施于一定的暴力。而这也是徐克一种愤青行为的表现,其在影片内的表现便是,诸多的国人在他的眼中大多变得迂腐可笑。
三、影片的动作
影片的动作如同第一部一样精彩,但本片却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桥段。
纳兰元述的扮演者甑子丹和李连杰的两场棍战,尤其是第一场,到了现在,仍然是香港功夫片中不可多得且可反复观看的桥段。十多年后,当两人再次一起出现在《英雄》中时,却再也找不到当年两人在《男儿当自强》中的风采。
同第一部《黄飞鸿》一样,影片的动作仍然是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而且同样重视功夫中的马步。在第一部《黄飞鸿》中,我们看到了粮仓中在梯子上的精彩一战,而到了本片,我们看到了几乎同样风格的,在桌子上的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做为《黄飞鸿》第一集中李连杰的替身熊欣欣,本集有了很重的戏分,白莲教教主是他在该系列中的第一次以角色身份演出,和黄飞鸿的对手戏也堪称精彩。
四、关于演员
关于李连杰和关之琳就不用多说了,相对第一部来说,这两人在这部片子里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塑造,这里重要说的是两个——莫少聪和甑子丹。
莫少聪顶替了第一部中的元彪成了梁宽的扮演者。相对于元彪来说,《男儿当自强》中的梁宽更富喜剧色彩,将梁宽那种爱贪小便宜喜欢耍小聪明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这个,是元彪所不能给我们带来的。而对于十三姨的暗恋也表演的更加“坦白”,几次因为和十三姨的接触的那种失态,都是第一部《黄飞鸿》中我们所没有看到的。由于在《男儿当自强》中出色的表演,以至于日后几乎所有的《黄飞鸿》电影,莫少聪都成了不二的人选。
另外一个就是甑子丹了。作为袁家弟子,甑子丹更能体会该片武指袁和平的动作设计,所以,在该片中,甑子丹的武术上的才华被开发的淋漓尽致,不可谓不彻底,其锋芒一度盖过了该片的主角李连杰。除了功夫上的出色,甑子丹演技也在本片有了充分的发挥,其很好的表现了纳兰元述这个角色自身的矛盾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个悲剧英雄。
再来就是张铁林和姜大卫了,由于其戏分不多,不多加评点,不过相对比,姜大卫所扮演的陆皓东的角色还是更为饱满,尤其是他在白莲教总坛看到那些几乎没了人性的教徒而绝望之时,还是颇具让人动容的。
五、男儿当自强
这五个字无疑是徐克最想说的话,“男儿当自强”也是徐克所提出的一种“侠”的概念,也是影片中的黄飞鸿在看到诸多变故后所领悟到的,这也是,我们看完影片后,所最应该记住的。
(第二章文字部分结束)
白莲教的出场便充满了诡异
这个叫做“神功护体”
十三姨始终是中西方文化矛盾的焦点,到了广州,便成了这种矛盾的焦点之一。
虽然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张铁林,但是不得不承认,张铁林的这个出场还是充满了英气
这个镜头取决于影片中很经典的一个桥段,一个瞎子在唱着一手凄凉的曲子,而身后,就是动荡不安的社会,凄凉的音乐加上身后四处的火焰,以及隐隐的枪声,给人造成了一种十足的悲观感,也是借这里,徐克向以白莲教为代表的组织的“爱国”方式提出了置疑
这便是和第一部中相对应的影子镜头了,不过对于第一部而言,这里上面的影子是黄飞鸿在教十三姨功夫时候真实的影子,而下面那个是十三姨想象和黄飞鸿在一起跳舞,可以看出,十三姨对黄飞鸿的感情已经不希望再掩饰
姜大卫所扮演的陆皓东的出场
徐克仍然不忘记对国人麻木的嘲弄
这便是足以让影迷回味多年的经典棍战!!
英气的甑子丹!!
这是影片的一个高潮,我们再次看到了《黄飞鸿》系列影片这个重要的道具——伞
黄飞鸿的标准POSE,这个POSE日后被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所用
徐克仍然没有忘记对白莲教的嘲讽,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影片幽默的一面
这便是徐克对那些以爱国之名,行暴民之举的伪愤青所说的话!!
这个桌战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一部中的梯子之战的
影片中甑子丹和李连杰又一场精彩的对打!
最后两张,第二部分《男儿当自强》结束!
(待续)
前一篇:说了棒子没文化,就是没文化!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