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可以看到可以让我动容的国语片了,《北京乐与路》算是一部,虽然谈不上经典,但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来讲,至少是诚意之作,值得推荐。
一、香港的娱乐
现在诸多影片都已经开始走这条路了,为了争取在内地上映,更多的香港电影选择了和内地电影制片厂合作的一种方式来打造电影。但诸多如《无间道》这样的合拍片子,我们在影片内看到的更多是香港影片的影子。
反而这部《北京乐与路》,制片方只有一个香港寰亚,是个地地道道的香港电影,却拍出了内地影片的味道,却是不易。
香港是个“文化沙漠”,不可否认香港因为其曾经的殖民统治使其的文化融合了诸多的西方文化而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气息。但这种文化本质还是一种外来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上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香港文化向我们所展现的一面总是有缺乏沉淀的感觉。而作为香港文化产品之一的电影,虽然经历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段的辉煌时期,但其留给人们咀嚼的经典也多是一些准娱乐影片,所体现的文化也是香港的草根文化,有自己吸引人的独特一面,却也因为缺乏厚重感造成电影发展的局限。因此,那段时期的香港影片也鲜有文化感厚重影片的产生。
然而,香港电影的娱乐性仍然是华语影坛所不能忽视的,就算现在香港电影正处于一个低潮期,但其娱乐性还是大大的超过内地电影,这种香港电影不可磨灭的烙印,便成了《北京乐与路》吸引人的一个元素之一。
二、北京摇滚
对北京的印象仅仅是去年去北京培训那段时间,但由于学习安排得紧张,没有去北京的三里屯之类的地方去看看北京的歌手,至于对于摇滚,我一直不是很感冒,听过一些黑豹的歌曲,还有唐朝的,就是觉得他们的歌词挺有味,换句话说,就是挺有文化味。
虽然我不听摇滚,但是对于摇滚歌手总有一种尊敬,就因为他们的歌比那些流行歌手多乐那么一点思考,也不仅仅是无病呻吟的情啊爱啊的。而对于中国的摇滚,我的印象便是背着吉他流浪,对于这些流浪的艺术家——我情愿喊他们艺术家——,我很佩服。至少,我还没有达到会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文字以及电影之类的东西去流浪,去寻找属于自己梦想的一番天地。
中国摇滚诞生并得到发扬的标志性城市之一的北京,理当有一部比较厚重的影片来承载北京这个独特文化,只可惜这个题材屡次被中国电影人所忽视,北京的印象成了诸多小姿电影中的风花雪月之地,而摇滚,只是成了这些影片中的那些情爱男女用来装B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养尊处优的爱情电影总是在不经意间强奸着中国摇滚。
《北京乐与路》告诉大家,摇滚不是装B。
三、香港加内地
用香港的方式来承载的北京的独特文化,这便是《北京乐与路》的方式。
如果用纯粹内地的方式来拍这个主题,可能这个主题就透着过分的沉重,或者可能会在摇滚这个主题上承载了大多的东西,内地电影这两年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之后,却是在娱乐性方面有了相当的提高,但这些娱乐性却往往是建立在大量金钱的堆砌上(如《十面埋伏》、《无极》等)和不知所谓的胡闹上(如《恋爱中的宝贝》)。如我以前在帖子里说过,中国导演似乎都忘记了怎么讲故事。
而香港导演的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是应该高于内地导演一筹的。这和他们长期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用一个丰满的故事再加上中国摇滚这样一个颇具文化味的主题,《北京乐与路》便是这样用香港的方式来拍摄“内地电影”。
四、张婉婷印象
这个导演并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但是她的作品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题材的如早年的《秋天的童话》、大题材的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宋家王朝》。女性导演总是细腻的,这从《北京乐与路》中也是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平路去世的那个桥段,镜头始终在两个场景之间切换,一个是法庭,一个是车祸现场,没有过多的对白,背景音乐只有平路那首歌,以及几个短信,便将哀伤的气氛渲染到十足,还有之前平路在火车站见到他父亲的那个桥段,相当平实的镜头,也没有太过分的台词,却也将父子之情刻画得相当感人。这里想想之前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中那个孩子追车子的桥段,便显得过分矫情了点。
感动和矫情,那只是一寸之间,关键就是看导演拿捏的力度。
对于这个女导演,知道的并不多,只能从她的影片里来感受,所谓印象,只能说是本片她所给我带来的印象吧。
五、关于电影的一些话
很想好好为这部影片写点看法,但真要写,发现却不是很容易,原因上面也说了,有对摇滚的不熟悉、有对北京的不熟悉、还有对导演的不熟悉。因此对于影片中平路的死亡,虽是我认为影片中最为矫情之处,却也不敢枉加评论。虽然梦想破灭了,有很多种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社会的无奈以及对梦想的渴望,所带来的震撼可能也远比死亡来得大,可毕竟自己不熟悉这些边缘摇滚人的生活,或许,对于一些执着的摇滚人来说,梦想破灭,死亡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或许,我还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不执着。
除去这个让我不是特别满意之处,影片的其他元素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作为摇滚影片,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但本片的配乐没有到烂俗的地步,总是出现得恰如其分,而且多用摇滚乐,象平路在火车站和父亲分手的那段音乐,在影片中是不多见的,这倒很符合这部影片的主题。
另外便是影片中两段父子情了。这几年能表现父子情的影片不是很多,因为这种感情放在荧幕上缺乏噱头。但实际上,这种感情在荧幕上处理得好,仍然是相当地打动人心。值得称赞的是本片中的父子之情并没有贯穿全片中的每个桥段,只是在不经意间提起,却使人时刻能感受到片中这种感情无处不在。
再来便是片中三角恋的处理。可以说,这是本片中最为不出彩的地方,其感情的发展也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这或许便是本片最为“庸俗”之处,好在,这个三角恋不是电影所讲述的重点。
最后说说演员。
耿乐地表现过于生硬了点,其实,平路这个角色应该可以被演绎得更悲情点。
吴彦祖和舒淇的表演让我惊讶,前者我以前一直以为他只会装酷,现在发现,只要有好的角色,这个大男孩还是很有发挥的余地。至于后者,《最好的时光》改变了我对她的偏见,现在看来,如果我2001年就看到这部影片,对她的偏见或许会更快改变。
六、一些琐碎的话
电影总是有瑕疵,该片也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值得我再看一部的电影。
《北京乐与路》是一部好电影,不管你是否喜欢摇滚。
《北京路与路》,据说最早的片名是《北京乐与怒》,其实,没有快乐,没有愤怒,我看到的更多是无奈。
中国摇滚人(那些装B的所谓摇滚青年不算),值得尊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