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近一二十年来的儿童文艺一直不看好,甚至认为我们就没有真正的儿童文艺,我们有的只是文艺形式的儿童教科书,尤其是对动画片和歌曲而言。在我看来,我们的编剧或者制作人事实上从来就不是为儿童创作,而是在为他们的父母创作,通过满足的是父母如今已被迫接近变态的教育癖来剥削他们的腰包。
我们所有形式的儿童文艺中都充斥着海量的教育元素,不是让你学习这样的知识,就是让你学习那样的知识,不断灌输,反复强调,唯恐你学不到知识。还别说动画片、童话故事和歌词,就连演唱童谣的嗓子,我们在所有的舞台上,能听到几个天真无羁的童声,每次遭遇小孩子唱歌我都好像是置身于音乐学院的声乐系。
对教育功能的疯狂追逐使我们的儿童文艺严重缺乏想象力,不管是外在的造型或语言,还是内在的情趣,清一色教科化。如果仅从儿童文艺来解读,我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垂死的僵化的民族。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很辛苦了,从能够读懂123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没完没了的学习,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好容易家长开恩看看儿童文艺吧,得,还是没完没了的教育,狼一定要吃羊啦,阶级斗争不能忘啦,等等。想想看吧,连《喜羊羊和灰太狼》这样创意一般片子都能取得那么高的票房——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营销的忽悠,你说我们的孩子精神生活里还能有什么?
在谈到儿童对当前儿童剧不买账的现象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说,想要靠儿童剧去完成某种使命,解决孩子‘头疼脑热’等症状,显然是不可能的,儿童剧不是“药片”。(据6月1日中新网)不错,儿童文艺的教育功能不能彻底抹杀,但应该进一步弱化,要弱化到几乎不见说教“形迹”的地步,让儿童文艺的情趣鲜活起来,让儿童们快乐起来才是儿童文艺的主诉,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学到东西才能体现儿童文艺的创作水平。我们根本就不必惧怕什么导向问题,看几乎没有任何是非正邪指向的《猫和老鼠》不会让我们的孩子学坏!
缘于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暂时还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但给个喘息和体验的机会总可以吧,儿童文艺就是机会的全部内容,我们得“抓住”了。
——谨以此文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我的观点:本土动画片何必非走驯化教育之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