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之美

(2006-05-30 07:28:42)
分类: 说点别的

音乐之美

 
 

前些日子,刀砍先生偶然听一深谙乐理的家伙在谈论音乐时,大肆抨击那些毫无乐理知识却十分喜爱音乐的人。望着此君不断张合的嘴,刀砍先生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和人争论相关问题的情景。往事依稀,顾盼朦胧,一种物是人非的颓废情绪油然而升,遂决定敲一段文字以泻阴郁。可惜刀砍先生极不善于抒情,对各种诗意化的文字有心操练,无力成文。思前想后,感觉还是就事论事,敲一点关于欣赏音乐之美的拙见为好。

 

作为一门无影无形亦无色无味的艺术,音乐应该是最缥缈空灵的了。她的美,永远是偶然迸发于悟性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如果凭借繁复杂多的乐理知识和创作背景的常识去倾听音乐,无异于比照着人体解剖图去欣赏裸女,所享受的仅仅是逻辑判断的快感,而非艺术的美。刀砍先生的朋友黑格尔先生曾说:理解力是不可能掌握美的。因为“理解力总是困在有限的、片面的、不真实的事物里。美在它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而刀砍先生的另一位朋友尼采先生说得更直接:假如评价一种音乐的价值,就看它有多少东西可以被点数、计算,可以纳入公式,这样一种“科学的”音乐评价是何等荒谬!从中能把握、理解、认识些什么!其中被当作“音乐”的东西一钱不值,一钱不值!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疯子用三个感叹号批判的这种评价音乐的观点,与刀砍先生所不屑的那种利用音乐常识来欣赏音乐之美的观点,同属一个帮派。

 

不管别人怎么絮叨,刀砍先生始终认为对音乐之美的领略,须处于无知的“盲听”之中,否则,任何一则知识都会成为倾听的负累,成为审美的羁绊,使音乐欣赏成了对乐曲作者或乐评家的庸俗拜访。记得刀砍先生第一次听《梁祝》的时候,对其作者、曲名和相关背景一无所知,但无论在什么境况下,喜也好,怒也好,悲也好,这首曲子都能使他从有限的情感当中,翱翔到无限的美的意象中去。后来,在刀砍先生无意中知道她叫《梁祝》,并和一个曾经拍成电影的传说故事相关后,曾经的那种玄妙无极的陶醉就再也没有光顾过他。只要一听到这首曲子,刀砍先生的脑海里就过电影似的浮现出梁祝从相遇到化蝶的全过程,使得一首原本魅力无穷的曲子成了一个庸俗故事的附庸。

 

借助音乐的相关知识去欣赏音乐,不仅让我们难以接近音乐的本体美,还非常容易因那些相关知识本身的魅力而导致某种欣赏崇拜的产生,使音乐之美由纯粹的艺术美变成崇拜者盲目崇拜的鼓吹,从而丧失成就其美的自由。我们知道,任何丧失了自由的美都是具有一定病态的美,诸如困于肺结核的黛玉之美,缚于裹脚布的“金莲”之美,等等,都算不上真正的美,而应该算作建立在某种畸形审美观之上的性兴奋。这一点,在音乐的姊妹艺术——歌曲——所主导的一亩三分地里,已经有了相当极端的样板,现实已经说明一切,刀砍先生就不多舌了。惜墨如金,人人有责。

 

不过临了总还得声明一下,虽然本文的题目煞有介事,一副欲在音乐美学领域指点春秋的架子,但事实上只是一纸市井间凡夫对俗子的闲扯,不赞成音乐界的专业人士阅读,因为对他们而言,本文明显有藐视他们满腹经纶之嫌。声明的晚了点,一并致歉。

音乐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笔杆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