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诗词的意境
(2016-11-09 13:22:50)
标签:
文化诗词意境 |
分类: 美文转载 |
如何营造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写作、欣赏与评论古诗词经常谈到的话题。写作诗词要创造出意境,欣赏诗词要领会到意境,评论诗词也是从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统一体,古人云: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拥有美好意境的诗词,不仅是情景交融,还能情景相映。
意境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但意境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一)触景生情
诗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作者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 ,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含意,那就是,作者要为社会大众改变现状。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还是高超的。
(二)缘情写景
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诗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和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三)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楚,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立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融合。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的《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 “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者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水龙呤》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当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铞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绘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竞。上、下部分虽分别写景和情,但情与景是融合的。
(四)寄情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与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托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情在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概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以察觉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却很完美。
让诗词意境高超和新颖的方式
一、要境近而意远
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又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上节课上举例的黄巢《题菊花》就达到了境近而意远。菊花在秋天生长,这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了,在这常见之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深邃的思想,又称得上是意远。
二、必景新和情殊
选择前人没有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景,象风花雪月和生离死别之类,是永久存在的,经常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写这样的景物,若能达到景新,则更新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我曾经登临过),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题诗,所题的诗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写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却不能使人感到新颖奇巧,而寄于景中的情更是少得可怜,没抓住景物特点,没写出独特的感受,只能算是一篇平庸之作。同样是登临,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则不同,因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却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所以具有高超的意境。诗的开头只用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就写出塔高耸天的特点,下面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也是形容塔高,登临塔上仿佛听到了银河的流水声,银河本无水,用这样奇妙的想象来描写塔高耸天的特点,给人印象是多么强烈。更主要的是,本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登塔下望,作者见到了长安周围的景象,写出了有独特感受的诗句: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作者见到塔下景物一定很多,写出来的只是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连长安城也难分辩。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这感受中,蕴含着对国家的忧虑,泾水浊,渭水清,泾渭分明在唐代就是常识,清浊混淆了,唐朝政治昏暗的气氛,连京城长安也只看到朦胧一片,道出了山河破碎的忧虑。整首诗景物写的有特点,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
诗词的意境,一般说,是情与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是,有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 风雨》,景是风雨交加,群鸡乱叫,是让人烦闷的,而情却是欣喜的,一个久昐“君子” 的妇女,昐了很长时间,逢上风雨交加,群鸡乱叫,自然烦闷的很,但是,就在这时,“君子” 来了,欣喜之情便难以抑制了,烦闷的景与欣喜的情加以鲜明对比,就更突出了欣喜的情,既矛盾又统一。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把这一矛盾的思想感情寄寓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中。辛弃疾的《菩萨蛮》,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流露了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的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的鹧鸪啼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
在如何创造完美、高超的意境方面,古代的诗人和词人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用渲染来烘托,就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烘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景物描写上虽多用了笔墨,但使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了。化景物成情思,就是借助某些艺术手段使景物更富于思想感情。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就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多地幽僻的情调,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