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读书

分类: 读书摘录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故事梗概: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是劳伦斯的后一部小说。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并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性爱的文字曾引起争论,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英格兰,从战场上归来的克利福特·查泰莱爵士在战争中受伤而致使下半身瘫痪,终身只能坐在轮椅上,他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康妮回到老家的庄园定居。年轻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康妮,明知等待着自己的将是漫长孤寂的苦行僧般的日子,却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甘愿留在丈夫身边。 康妮去找庄园的看林人米尔斯,却在无意中瞥见了他裸露的上身,心情激荡不已,米尔斯显然也被典雅温婉的康妮所吸引。克利福特为了家族的传承,向康妮提出希望她能给这个家生个孩子,遭到康妮的断然拒绝。圣诞晚会上,客人们尽情狂欢,康妮独坐一旁,爸爸和妹妹都纷纷劝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妹妹希尔达的帮助下,克利福特终于聘请了一位寡妇伯尔顿太太随身伺候。获得一些自由时间的康妮经常到林间散步,在和米尔斯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日子天过去,康妮越来越不能忍受查泰莱大宅中华丽但却刻板苍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奄奄一息,她向往室外的大自然,向往米尔斯身上代表的活力。两个人不由自主地互相接近,终于康妮倒在了米尔斯的怀中。他们一次次的做爱,如同劳伦斯为我们精心描述的,两个健康肉体之间的完满的性爱、全身全心投入的性爱、相互尊重理解善意回应的性爱,两人由初纯粹的肉体吸引慢慢转化成了灵魂的相互碰撞,米尔斯用爱抚与热情把康妮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女人,康妮则惊奇地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粗鲁不文却深沉热情的男子,他们成了灵欲合一的情人。当康妮晚上偷偷从大宅里溜出来奔向在一旁守候她的米尔斯的时候,她已经向这段感情臣服。 康妮与米尔斯在雨中裸跑的一段令人难忘,康妮冲向屋外,脱去身上的长袍,她无瑕的胴体在葱绿的森林中显得那样自然和谐,两人犹如快乐的精灵般在雨中奔跑、嬉戏。之后,他们用鲜花装点彼此,裸裎相对,犹如回归原始的亚当与夏娃,没有了衣服的界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等级障碍也就不复存在。 康妮怀上了米尔斯的孩子,在外出旅游期间,她把自己的故事向希尔达坦承,希尔达对康妮的做法不以为然,她开始积极地为孩子物色一个贵族父亲,被康妮拒绝。康妮发现自己难以割舍对米尔斯的思念,她提前回到庄园,却发现米尔斯迫于压力已经辞职,并遭到了毒打,被遣送到矿上烧煤。昔日的小木屋也不再是他们的乐园,二人似乎已经走投无路。米尔斯决心离开英国,到加拿大开辟新生,康妮面临着抉择。 她要求克利福提出离婚,并告诉他,她所爱的人是看林人米尔斯。克利福特得知后,犹如堕入陷阱的困兽,狂怒道:“天哪!你竟和我的一个仆人发生关系!” 和小说后的结局不同,康妮与米尔斯这一对终相遇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两个人的明天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康妮放弃了雍容奢华但死气沉沉的贵妇生活,奔向自由与爱情。米尔斯跨过的那道头等舱的标示意味深长,它象征着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终于冲破世俗的障碍,获得新生。
阅读    收藏 
(2019-09-10 17:07)
标签:

文化

诗词

分类: 原创作品(诗词歌赋)
 七律• 秋色

葱青褪色换新妆,
田野山川染蛋黄。
浣女声甜欢乐调,
霞空风裹稲花香。
篱边村妇甜瓜采,
记忆童年几担筐?
人到金秋春梦醒,
开心过日迎冬霜。
阅读    收藏 
(2019-01-17 22:19)
标签:

文化

诗词

分类: 原创作品(诗词歌赋)
七律·冬韵
寒流赋韵洗残妆,
四顾苍茫步暗殇。
抹就丹青镶野树,
筹来一色镀篱墙。
堪怜冬梦春宵短,
却羡巴山夜雨长。
最是西窗初月瘦,
弯钩无语钓天光。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诗词

杂谈

分类: 美文转载
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我国古典诗词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山水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特征是题材来源的广泛性、多元化及其意境世界的宏博与精奥。每一首山水诗词的背后都有一祯独特的风景。古人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高山、奔流、江海、世间万物,就是最普通的一草一木都成为诗人抒怀言志的载体,都有着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意象之美。传统山水诗词以自然特有的山水清音、万物欣欣向荣等意象,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藉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一、什么是“物象”
   “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 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
    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
    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
    还有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如果在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 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呢?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如果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某些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这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
    象,就指的是物象。 意,即指心意。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因此,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朱光潜写过一篇题为《诗的意象与情趣》的文章。他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比如说‘树’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别的树的形象,那就是树的意象。 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树’的植物, 这是泛指而非特指,这就是树的意义或概念。
     再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
    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那么“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哈, 这里的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 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 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 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 如果我们在一首诗里面,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的话? 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的, 也就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
    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的话,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 那么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哈。因此,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 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艾青吧,他在《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一书中说到,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而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 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
    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 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 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 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
    人们在使用意象一词时,含义会各不相同, 我们为了避免自相矛盾,“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 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 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 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 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词中,诗人用不多的笔墨就为我们勾勒了低小的茅屋、长满青草的小溪, 以及白发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一个个鲜活的景物与人物形象。 在诗人看来这些景物和人物都是那么朴素、宁静、和谐, 一个个人物都自得其乐,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情趣的一个方面, 因而被他揽入诗中,所以上述景物与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恬淡自足的诗的意境。 而且此诗的构思非常的高明, 大儿、中儿,都在正而八经地干活,惟独小儿在玩耍。 似对立而实统一,从而洋溢出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三、什么是意境?
    我们再来说说意境,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
    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其实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统一。意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更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 我们写诗,就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 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 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 “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 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 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 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 而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 “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 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 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 这正寄寓著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高超。 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 当然这也是他游览庐山所获得的感悟。 如果当时苏东坡不是通过借境达理来表现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说理诗不会被人常常提起的。
阅读    收藏 
(2018-03-21 13:40)
标签:

文化

诗词

分类: 原创作品(诗词歌赋)

 

七律·春分
桃红柳绿到春分,
碧水青山绕彩云。
侶燕迁飞檐下落,
耕牛遍走垄中欣。
馨风拂面舒心意,
细雨拈花蓓蕾芬。
远望田园描锦画,
近听万物赋诗文。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学

旅游

分类: 美文转载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注:月河风景区是我的故乡老家)
      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内植被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月河上下待到初春,百花争艳、
百鸟争鸣;盛夏,群山披绿、万木争荣;深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好一派大自然风光。沿
月河河道而行,处处风景如画,两岸各沟沟岔岔或溪流、或瀑布、或喷泉,各具特色,一年四
季,碧水荡漾。
http://p3.pstatp.com/large/39f7000379aea504b914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散落的植物为大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一阵风吹来,她们摇曳枝干、翩翩起舞。美丽的叶子柔嫩而妩媚、风情万种。
http://p1.pstatp.com/large/39f80003717c8279b23d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整个山坡像刚出浴的害羞少女,留下缕缕的水蒸气,与晨雾交相辉映,远处的桥隐隐约约、远处的房屋扑朔迷离,形成了一幅朦胧的画。
http://p3.pstatp.com/large/39f80003718b426afc96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攀爬过一段路程之后,一片连绵的山脉印入眼帘,此时感觉我们与自然间的距离更近了,挑个石头坐在那里,笑语拂去疲惫。这个时候,心中充满温馨、吉祥与幸福。
http://p1.pstatp.com/large/39f70003799a45320227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站在远方,看到整个房子都沉浸在绿海碧波中,仿佛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
http://p1.pstatp.com/large/39f900036dcb568e8a06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河滩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形态各异,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不得惊叹: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
http://p3.pstatp.com/large/39f900036dbd85eb6a74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很普通、很土气的水沟,因为沟边的自然堆砌的石头,如一串串素雅的花朵倒映在水中,随着流水如迎风摇曳、缓缓起舞,如此这般,才令我们无限着迷,犹如貌不惊人的山姑被精心梳妆打扮,自有一番别样的韵致。
http://p1.pstatp.com/large/39f900036db432188ce4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举目望去,但见两山夹峙而立,中间的石桥横亘在眼前,巍然挺立,突兀的石头随处可见,溪水欢快地流淌在石缝之间,打破了山谷的静默。
http://p3.pstatp.com/large/39f800037193685a01d9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的房子掩映在树丛中,许多房屋都被树木遮住,只留下个侧墙露在外面。树木旁边是一层水雾,为村子增添了几分仙境般的感觉。瓦蓝的天空没有一点杂色,使村庄显得格外宁静。
http://p3.pstatp.com/large/39fe00017dd2a8e12448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摇曳在风中的树枝,与蓝天浑为一体,这样飞动与静寂的联系,千变万化,美丽到让人失语。
http://p3.pstatp.com/large/39fe00017db9dc9a8c8c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溪水里的石头如白色洋槐花般散发着醉人的馨香。不高的野草在碧绿、卵形的小叶衬托下,咧嘴笑着,那半开的透着娇羞,还有那含苞欲放的却在默默地积蓄着甜蜜和芳香。
http://p1.pstatp.com/large/39f800037180a4c7bfc4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山峦被迷雾笼罩着,显得神秘而秀美。不得不叹服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造化,浑然天成、雾气迷蒙、天山一体!
http://p3.pstatp.com/large/39fd000190ee85c8c456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蓝天般的波光在荡漾,悠然的躺在绿色植被的怀抱里,尽情地卖弄自在的微笑。不知名的杂草热闹地点缀着岸边,疯狂地长着,毫不逊色地与湖水争相亮相,展露盎然的气息。
http://p3.pstatp.com/large/39fd000190e6fd7b0a46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树枝,茂密地延伸着手脚,棱角分明的叶子颇有生趣,纵横交错的枝条拥挤在一起,生机勃勃。
http://p3.pstatp.com/large/39fc0003574a2b601c7d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走近宁静祥和的山峦,不由自己就有了那种前生今世之感。这感觉,仿佛是穿越古老的时空,等待了千年,在心灵间飘动。
http://p3.pstatp.com/large/39f900036dcf4ef0c51b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一株株绿树像整齐的士兵在列队,英姿飒爽的神态扑入视野;倾泄而下的瀑布还闪着亮光,像一面面镜子,露出会心的光芒,真的是:“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http://p1.pstatp.com/large/39fc00035767d5fecf37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小河静静流淌,拍打着奇形怪状石头的千古幽梦。也为山谷增添了一种悠闲、一种淡雅、一种从容,营造了一份自然和谐!
http://p1.pstatp.com/large/39fb000364109167d09a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小溪清澈透亮,几片枯叶飘在上面,打着旋儿,仍欢快地向前流淌。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捧一把甘冽清澈的水,一股凉意沁入心底,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http://p1.pstatp.com/large/39fc000357610a42c09c
美艳的陕西镇安县九寨沟月河风景区
站在这里,再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立即心静如水,尘世的喧嚣远远抛开去,平淡中展示出实实在在的力量。
(本文来自今日头条网络)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学

张居正

分类: 美文转载

张居正《请清汰近习疏》 

臣等恭诵纶音,不胜钦仰,不胜惶愧。仰惟皇上天挺圣资,幼而聪颖,自临御以来,讲学勤政,圣德日新,臣等每自庆幸,以为亲逄尧舜之主,庶几复见唐虞之治矣。乃数月之间,仰窥圣意所向,稍不如前,微闻宫中起居,颇失常度,臣等心切忧惶,但身隔外廷,不知内事,即有所闻,未敢轻信,而朝廷庶政,未见有阙,故不敢妄有所言。然前者恭侍日讲,亦曾举孔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并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两章书,请皇上加意省览,盖亦阴寓讽谏之意。又数日前,曾问文书官云:“臣闻皇上夜间游行,左右近习皆持短棍兵器,此何为者?”乃文书官回说:“并无此事。”臣等亦遂以所闻为妄,不敢复言。连日因睹御笔帖子,处治孙海、客用两人,因而询访,始知此两人者,每日引诱皇上燕闲,游宴别宫,释去法服,身着窄袖小衣,长街走马,扶持刀仗,又数进奇巧戏玩之物,蛊惑上心,希图宠幸。臣等连日寝食不宁,神爽飞越,可惜天生圣主,被这几个奸候小人,引诱蛊惑,一至于此,拟俟日讲时,面奏谏劝,意省览,盖亦阴寓讽谏之意。又数日前,曾问文书官云:“臣闻皇上夜间游行,左右近习皆持短棍兵器,此何为者?”乃文书官回说:“并无此事。”臣等亦遂以所闻为妄,不敢复言。连日因睹御笔帖子,处治孙海、客用两人,因而询访,始知此两人者,每日引诱皇上燕闲,游宴别宫,释去法服,身着窄袖小衣,长街走马,扶持刀仗,又数进奇巧戏玩之物,蛊惑上心,希图宠幸。臣等连日寝食不宁,神爽飞越,可惜天生圣主,被这几个奸候小人,引诱蛊惑,一至于此,拟俟日讲时,面奏谏劝,以尽愚忠;乃蒙圣母谆谆教戒,皇上幡然改悔,迸去奸邪,引咎自责,又宣谕臣等,尽心辅导,此盖九庙列圣之灵,默启我圣母之心,形之谴责,阴佑我皇上之心,自悔前非也。夫人孰无过,惟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自兹以往,皇上依然为尧舜之主,臣等亦应几可勉为尧舜之臣矣。宗社生灵,曷胜庆幸!但古语云:“树德务滋,除恶务尽。”臣等窃闻近日引诱之人,在孙海、客用,固为尤甚,而其中谄佞希宠,放肆无忌者,尚不止此二人。如司礼监太监孙德秀、温泰,兵仗局掌印周海者,皆不良之人,其罪亦不在孙海、客用之下。今皇上既将此二人,置之于法,以示悔过自新之意,则孙德秀等,亦不宜姑容在内,以为圣德之累。伏望皇上大奋乾断,将孙德秀等一体降黜,以彰日月之明。其司礼监管事等官,平日为忠为佞,谅莫逃于圣鉴,合无俱今自陈,请自圣断:老成廉谨者,照旧管事;谄佞放肆者,悉加汰黜。且近日皇穹垂象,彗芒扫宦者之星,亦宜大行扫除,以应天变,以光圣德,此皇上修德改过之实政也。臣等又闻汉臣诸葛亮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臣等待罪辅弼,宫中之事,皆宜预阅。臣居正又亲承先帝遗命,辅保圣躬,比之二臣,责任尤重,今乃徒避内外之嫌,不行直言匡救,以致皇上有此过举,孤负先帝付托之言,万死不足以自赎,除痛自省励以图报称外,既蒙皇上明发德音,昭示圣意,臣等此后亦不敢复以外臣自限,凡皇上起居及壶内事,但有所闻,即竭忠敷奏,及左右近习有邪佞不忠,如孙海、客用者,亦不避嫌怨,必举祖宗之法,奏请处治,仍望俯允类行。皇上亦立仰事圣母总训,熟自改物,或游实以重起居,专精种以广胤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庶今日之悔过不为成言,将来之圣德愈为光显矣。巨等无任沥血哀恳之至,伏惟圣慈鉴宥。

  (摘录自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诗词

意境

分类: 美文转载

如何营造诗词意境

 

意境,是写作、欣赏与评论古诗词经常谈到的话题。写作诗词要创造出意境,欣赏诗词要领会到意境,评论诗词也是从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统一体,古人云: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拥有美好意境的诗词,不仅是情景交融,还能情景相映。

意境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但意境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一)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体现在诗词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作者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 ,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含意,那就是,作者要为社会大众改变现状。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还是高超的。

(二)缘情写景

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和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三)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楚,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立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融合。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的《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 “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者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水龙呤》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当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铞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绘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竞。上、下部分虽分别写景和情,但情与景是融合的。

(四)寄情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与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托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情在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概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以察觉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却很完美。

 

让诗词意境高超和新颖的方式

 

一、要境近而意远

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又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上节课上举例的黄巢《题菊花》就达到了境近而意远。菊花在秋天生长,这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了,在这常见之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深邃的思想,又称得上是意远。

二、必景新和情殊

选择前人没有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景,象风花雪月和生离死别之类,是永久存在的,经常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写这样的景物,若能达到景新,则更新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我曾经登临过),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题诗,所题的诗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写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却不能使人感到新颖奇巧,而寄于景中的情更是少得可怜,没抓住景物特点,没写出独特的感受,只能算是一篇平庸之作。同样是登临,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则不同,因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却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所以具有高超的意境。诗的开头只用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就写出塔高耸天的特点,下面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也是形容塔高,登临塔上仿佛听到了银河的流水声,银河本无水,用这样奇妙的想象来描写塔高耸天的特点,给人印象是多么强烈。更主要的是,本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登塔下望,作者见到了长安周围的景象,写出了有独特感受的诗句: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作者见到塔下景物一定很多,写出来的只是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连长安城也难分辩。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这感受中,蕴含着对国家的忧虑,泾水浊,渭水清,泾渭分明在唐代就是常识,清浊混淆了,唐朝政治昏暗的气氛,连京城长安也只看到朦胧一片,道出了山河破碎的忧虑。整首诗景物写的有特点,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

诗词的意境,一般说,是情与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是,有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 风雨》,景是风雨交加,群鸡乱叫,是让人烦闷的,而情却是欣喜的,一个久昐“君子” 的妇女,昐了很长时间,逢上风雨交加,群鸡乱叫,自然烦闷的很,但是,就在这时,“君子” 来了,欣喜之情便难以抑制了,烦闷的景与欣喜的情加以鲜明对比,就更突出了欣喜的情,既矛盾又统一。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把这一矛盾的思想感情寄寓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中。辛弃疾的《菩萨蛮》,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流露了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的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的鹧鸪啼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

在如何创造完美、高超的意境方面,古代的诗人和词人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用渲染来烘托,就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烘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景物描写上虽多用了笔墨,但使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了。化景物成情思,就是借助某些艺术手段使景物更富于思想感情。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就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多地幽僻的情调,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

阅读    收藏 
(2014-09-15 15:14)
标签:

情感

秋雨赋

    秋雨烟霏,穹宇灰辉。山霭黛青幕帏,林木苍绿葳蕤。夏燥怡然亦慰,心静蓦然已归。颂岁月秋痕,赏秋雨唯美。
    雨濛秋氲,抚花草之芜痕;雨瑟秋浓,梳木叶之落痕。犹见芳草亦菲,秋雨积晔醇;依见木叶尽蕃,秋雨贮菁臻。吸天地之精气,纳日月之昭魂。望山林,耸挺拔巍峨之秀俊;赏花草,塑正气自然之荣尊。木叶逐然幽黄,铿然落痕,依藏茂然含春;花草渐然凋零,萎然枯痕,依訴蔚然余春。不畏岁月之残痕,不惧狂风之摧音。无假无邪,无恶无壬,凭秋雨,致青春,扬自强,颂凌坤。
    秋雨潇潇风叶扫,秋雨湲湲荣华雕。抹尽日月之烈骄,沉尽江河之怒号。仰日月,秋雨洗碧碧空,洁净迢迢,辉光耀耀;俯江河,秋雨融流流水,深情遥遥,烟波渺渺。养大地,广袤琼瑶;滋万物,茁壮繁茂。日月更替,万物炫照,江河源远,万物妖娆。去雷电,冲云霄,退汹涌,平水潮。日月幽幽煌煌,如金银炳然之曜;江河浩浩荡荡,如钟鼓噌吰之杳。曾晻晻云霄罩,秋雨过,日璨璨而彰明逍;曾霭霭阴影笼,秋雨过,月皎皎而流清照。耀气独显天地高,灼光独具新风骚,万物欣欣创宇奥,正气凌凌造天娇。
    秋雨凉凉,桂花黄黄,秋风万缕桂幽香;浊影茫茫,尘污徉徉,花蕊千馨心污黄。尘世变化多端,风云幻象,醉影迷茫;数蕊沉入污淖,自毁自亡,浊影忧伤。雨落黄昏惆满径,人恋桂花幽寂廊,何处飞扬?秋野遥望。望秋雨之漾漾,清尘世之浊影,秋气高昂;望秋雨之漾漾,捋尘心之污境,心界坦荡。尘世清明,尘心纯净,心蕊芳菲梦自扬;秋雨悠停,秋气新领,金风送爽香亦徜。望秋雨山林,耸挺拔巍峨俊秀之状,身亦挺拔;望秋雨花草,塑正气自然荣尊之样,身亦自强;历经秋雨,日月炳然明煌,耀气独熠高旷,心亦高旷;历经秋雨,江河威然浩茫,琤音独奏悠长,心亦浩茫。浸润秋雨之玉液,流逸秋雨之清畅,冲破尘世之阴霭,抚清尘心之浊伤。耸挺拔,塑自强,达高旷,咏浩茫。
    秋雨霏霏,秋意临醉,秋情高旷静心归,滤浊秋气山河绘;秋雨微微,秋风频吹,秋境深幽天地美,影正秋光日月晖。
阅读    收藏 
标签:

原创作品

文学评论

细节描写

短篇小说

分类: 原创作品(小说散文)
 试论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

文/陈兴旺   

     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它要借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戏剧还是诗歌,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就小说而言,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既就是短篇小说,也同样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起到文学作品所应起的艺术效果。其中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整个艺术作品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但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短篇小说,篇幅虽小,容量不大,反映生活面比较窄,但是成功的短篇小说,同样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当然是与作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精彩,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每次都有不同妙用。第一次是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是沙皇警察的特殊标志,再配一个小包,便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不可一世的态度。第二次是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奥楚蔑洛夫忙叫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暴露了他受到震惊、害怕权势、外强中干、恐慌万状的胆怯心理。第三次是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吓了一跳,忙叫巡警“给我穿上大衣吧”,露出一副浑身发抖、胆战心惊的可鄙状态。这两次一脱一穿,虽然动作完全相反,却正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加上奥楚蔑洛夫那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掩饰(借天气变化),更暴露了他虚伪、卑微的心理。第四次是结尾,写奥楚蔑洛夫恐吓了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表现了他虽然得到了充分表演,灵魂得到了充分暴露,但仍然恬不知耻,向群众发泄淫威,然后扬长而去的丑态。这篇小说,作者虽然注重了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加上这四次对军大衣的细节的描写,就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这里说的细节,往往是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事或小人物的细微的神态动作,但由于这些细节选取得典型,描写得细致,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短篇小说中,这种细节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向来受到作家的重视,有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够长久留在读者的记忆里。鲁迅认为,从反映生活来说,短篇小说的作用是“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如果从刻画人物说,细节描写也同样具有这种作用,虽然着力描写的是“一斑”“一目”,是生活中的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的细微的小动作,它的艺术效果却不同凡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从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里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里有一处这样写道: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的描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着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是十分生动的。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打捞战利品的过程中,作者对许多细节作了生动的描绘,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争着打捞战利品。这里,作者把打捞战利品与日常生活中的摸鱼揉合在一起了。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一丢过去的描写,渲染了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稍带戏谑的感情。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揉合起来写,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氛。作者也就是通过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既使作品的情节富有生动性,又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刻地显露,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再如王愿坚的《党费》里,写黄新的女儿妞儿伸着“细长的勃子”,“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沾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一声哭了。”这一动人的细节,看似轻描淡写,着墨不多,但却生动活脱地展现了一个饥饿干瘦、垂涎欲滴的儿童心理和情态,它没有直接描写黄新的慷慨无私,但“无情未必真豪杰”,在“无情”之中显示了革命战士最丰富最强烈的人性和人情,揭示了人物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无私无畏的美德。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而且使人物形象传神,使作品的主题深刻。如果没有这些细节描写,就会使作品显得干枯无味,它虽然是作品中一些细微的、渺小的事情,有些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但把它放进作品特定的环境中,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没有无细节的生活,更没有无细节描写的文学作品。从以上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到,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起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作用,当然我们是仅就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如果缺乏这些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就不能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只有借助典型的细节描写,才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不仅能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主题深刻,它还能起到连接故事情节的作用。茹志娟的佳作《百合花》,就能充分得到证实。如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又如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痛失战友悲愤心情,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以上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上述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这些看来似乎不重要的细节,在小说中,象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总之,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动人的情节,都不能没有一定的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作品,会失去生命力,任何一篇短篇小说读会变成契诃夫所说的熏鮭鱼的干棒子。鱼倒没有了,光剩下了干棒子”(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车站食堂里的老人〉〈金蔷薇〉第145页)。          (写于1994年10月)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