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临《张猛龙》,兼说魏碑选帖的次第

标签:
临帖魏碑张猛龙选帖的次第习书阶段楷书苏泽立书作文化 |
昨天开会,受聘理事,我并没有多高兴。因为这样的社会职务无权无利,只有奉献,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喜欢书画艺术的各界人士做事。收获是能与很多书画界、艺术界前辈、名家共事,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回来忙于其他事情,对网友们的祝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就不一一回复了!
我深居简出,不善交际,请客就免了,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会以更多、更新的书作报答所有关注我的朋友。
昨天电话问及博友山野最近的习书情况,也看了其他在写魏碑的朋友作品,感觉习字进程中的次第先后,如何选帖、何时换帖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得不说。
凌晨三点起身临帖,越写越觉得《张猛龙》魅力无穷。其中的险峻和多变不是初学者容易上手的!
先造险,再救险,要的是胆量和高超的技巧。
http://s15/middle/48efb454t7d9fc083a2ae&690
http://s8/middle/48efb454t7d9fc0cfdad7&690
http://s16/middle/48efb454t7d9fc13aa6cf&690
关于《张猛龙》的介绍、临摹技巧、古人评点等网上有很多,我不赘述。
以前写过唐楷后,我专习魏碑,曾用了半年的时间写《张猛龙》,又一年内三次到曲阜孔庙去看原碑,手抚碑石久久不忍离去。
今天再写还是觉得一定要有一年左右的楷书基础,对笔画的提按、粗细、长短、轻重、侧倾、角度;结构空间的布白有一定技巧,并且手随眼到、心到,才能上手临摹《张猛龙》。
建议喜欢魏碑的朋友先临写相对平正的碑,如《元怀》《元桢》《张黑女》等,《等慈寺》虽时代靠后,但魏碑风格明显,又接近唐楷,工整秀美,是个不错的选择。魏碑上手了,有把握后再临《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二爨”等,循序渐进会更自信。
高明的厨师煲汤懂得先后放料,懂得掌握火候,懂得什么人喝什么汤。生猛海鲜、燕窝鱼翅再好也不能给孩子补!
佛家师父教弟子更要讲究次第,先读什么经,后习什么法,都是针对不同人,不同阶段的。如果初入佛门就给你讲《楞严》、《楞伽》,肯定一头雾水吃不消。要先讲《阿弥陀经》告诉你“有”,起信生愿;再说《金刚经》说“无”打破执着!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天已微明,今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想想自己这样辛苦,已经忙的顾不上吃饭睡觉,干嘛还要“好为人师”?!
其实无非是想让朋友少走弯路,更快进步,不辜负那份对书法艺术的纯粹追求和执着!
我一直在说,到老了我也是个习书爱好者,不会收徒,不敢为师!因为越学越知道自己浅薄!
之所以这么罗嗦,反复在说最基础的问题,是很多朋友每天彻夜习书的真诚与认真感动了我,激励了我!
先说声“感谢”,再说声“抱歉”!我说话做事太直接,不会婉转,因为我没有时间“绕圈子”。
批评了你;怠慢了你;“板砖”拍了你;言语不当得罪了你,都大人大量海涵吧!。
有人说我的日子很轻松,无非是写两张字,拍个照片一上传,就喝着茶等着买家来送钱。
呵呵,天知道我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追求精神、艺术、心灵境界的人有时连基本温饱都顾不上!
如人饮茶,冷暖自知。嘿嘿,不可说,不可说!
附件:从网上找到的关于魏碑的总体介绍: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丰碑: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水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
《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贞碑》清嘉庆卜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出上,移置德州学宫,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笔法遒劲雅健,结构端正,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造像记: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O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翁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蝎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著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
《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著名的,共20种:
孙秋生等造像 北魏景明三年
始平公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元祥遥像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国大妃高为孙造像 无年月
长乐王夫人尉迟造像 北魏太和十九年
一弗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年
解伯达造像 北魏太和年间
杨大眼造像 无年月
魏灵藏造像 无年月
郑长酞造像 北魏景明二年
惠感造像 北魏景明三年
贺兰汗造像 北魏景明三年
高树等造像 北魏景明三年
法生造像 北魏景明四年
太妃候造像 北魏景明四年
安定王元燮造像 北魏正始四年
慈香造像 北魏神龟三年
道匠造像 无年月
马振拜造像 北魏景明四年
齐郡王元袜遥像 北魏熙平二年
墓志铭:
在碑刻中,造像记是树立于地表供人观胆,顺便表示有这样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志铭则是埋入圹内,大抵而言碑石较小,字体精致,又一直隐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毁损,出土时还像新的一样,弥足珍贵。墓志书体多半蕴藉妍华,与上面介绍的碑刻、造像记不大一样,仅有少数趋于方峻,如等一下会介绍的元羽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等;比较婉转的呢,则有张玄黑女墓志,刁惠公墓志铭等。
张玄墓志:
此碑立于北魏节闵元年,原石已佚。何绍基在道光五年时购得旧拓本,但在经过剪裱之后行款已失。当时为了避康熙的名讳﹝玄烨﹞,而称为「张黑女墓志」,在何绍基表扬之后,书家逐渐看重,康有为称之为「质峻偏宕之宗」,列为「精品下」,称誉甚高。其笔画已由方趋园,锋藏势劲,峻逸之中,温润可喜,遒丽与雄强之长兼而有之,是北碑中难得的精品。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热腾腾的哦~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摩崖书:
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以下介绍石门铭、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王远书石门铭: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壮观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远书」款署。王远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善用圆笔,所书此铭极受书家推祟,有「飞逸浑穆之宗」的称誉。
观其笔画浑圆,结体横扁而斜,横画和长撇皆有远去之态,字虽大、结体不疏,兼具有雄厚和飘逸的美感。但也有人认为这像「童稚信笔」,虽然它是飘逸自然,但也是不至如此吧!
郑道昭书郑文公碑:
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也是康有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诗赋,堪称当代最大书家。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刻于泰山山腰斜坡花冈之溪床,原来有两千多个字,现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后代的人根据北齐王子桩徂徕般若题经记判断为王子桩的作品,但仍无法确认。此刻字大尺许,笔画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笔意略同于郑文公碑,草情篆韵兼备。
相关碑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