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芸芸众生 |
六哥的十六年
宋德俊,是大连开发区大孤山一带最大的海水养殖个体户,他是靠勤劳智慧致富的佼佼者, 因为人缘好博得大家敬爱,大家都叫他六哥。
他的16年发家致富史伴着大连开发区建区16年的成长史,被涂上一层寓意深刻的色彩。
宋德俊出生于1953年。父亲是大孤山的农民,兄妹九个,他排行老六,生活实在有说不出的艰辛。1982年,他被辽宁海洋渔业总公司招为正式工人,有了城市户口。
在辽宁海洋渔业总公司,六哥一身本领得到了重用,试一年期满后,很快就被送去学习航海 知识。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干得好好的,当了两年工人的宋德俊突然有天向领导宣布要辞职回乡,一下子把领导弄蒙了。不仅领导不同意,住在大孤山的父老乡亲们没有一个同意的 ,在当地一个农村人进城当工人,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宋德俊犯什么傻?
在单位卡住户口不给,乡下不给耕地,亲友们目光冷漠的情况下,宋德俊硬从城里回到了大 孤山。其实他回到乡下,心里有一万个理由,虽说他只读到初中没毕业,但是悟性特强,平 时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1984年听说在大孤山乡所辖马桥子一带要建国家级 开发区的消息后,更是彻夜难眠。他心一横,来了脾气,他更相信是金子在哪都发光的道理。
回乡后,宋德俊一开始是准备“下海”干捕捞的,大海有无穷的馈赠,他这个守着海长大的人最清楚。可是一开始偏偏没能干上捕捞。经过研究有关政策,了解市场行情,1985年,他 凑钱买回一台大客车,又在交通部门买了大孤山—金州—大连往返的客运线路。
这是大连开发区成立后的第一台个体大客车,买回去那天,许多乡亲们不理解:私人养大客 ,这是什么事啊?有人不解,有人观望,有人羡慕,有人妒嫉,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
大客车上线了,一天两个往返,他创了个开发区之最——最早的私营大客车。
干到转年,他早就看好的捕捞业也给了他机会,1986年,他把大客车交给妻子,自己承包了村上的捕捞队。说是捕捞队,依他自己当时的实力,只能雇得起一个伙计,在三山岛附近近 海搞捕捞,一年下来,剩下两三千元,就这个数,让乡亲们看着直眼红,那时候,他自己都从未见过这么多钱。
干捕捞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冬天,在海上,每天一身冰水。
“好在当时收获丰富,湛监的海水中牙片鱼、晶鱼、对虾……高档次野生海产品那时候真多 ,小的拿不了,都及时放生了。”他说。
靠着一点点滚雪球,等到腰杆硬起来的时候,宋德俊预感到的事情也发生了:由于海水污染 及过量捕捞,近海内捕捞却将变成得不偿失的工作,因此必须由捕捞转为养殖。
他还真有些幸运,就在1993年转产那年,年底一算帐,拿回28万元。就用这些钱当投入,使 得他成了村里第一个承包养殖场的人。宋德俊之所以敢投入,肯投入,靠的还是对政策的托 底。就这样,他的养殖在大孤山一带海域轰轰烈烈干起来了。
与此同时,他还搞些多种经营。他们家的大客车,到现在已经报废两台,第三台车仍在线上 ,由他姐姐家经营着;还有一家小卖店,由哥哥经营;他除了干养殖,还干一些海产品加工业, 16年下来,他家的固定资产价值已经达六、七百万元,这些钱,没有一分是贷款和外借的, 全是自己的血汗钱。
他也经历过几次痛不欲生的事情:一次是他在广州坐阵指挥时,他家的一车加工好的干贝丁 从秦皇岛往大连拉,途中突然起火,使价值20余万元的货顷刻间化为乌有。那是他干养殖的 第一年,相当于烧光全部家底,那一年,给员工发的工资钱都是外借的。
还有一次是1994年,他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事他忘不了。
说起大连开发区,他说没有开发区就没有他的今天,比如说,他养殖的海产品港湾贝、虾夷 贝、海蛎子、裙带菜等,不用出大孤山就有加工厂,直接加工出口。如果不是建开发区,这是不可想象的。
他回乡16年,从不偷漏、拖欠一分钱税款,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与他合作的客户,最多长达10年以上,给他干活的员工,最长也长达9年以上。长年在养殖队的员工达30多人,加工 期多达100多人,大家心都很齐。
考虑他的能力,1998年,国家计划的原良种鲍鱼配养的任务落到了他头上,三山岛成了鲍鱼基地,他与有关部门签了12年合同,使他又与科技联系在一起。
现在,宋德俊用不着天天出海了,但他隔三差五总要到三山岛等养殖区去看看,他的十四条 渔船都挂着鲜红的国旗,他说这样吉祥,远远看去,泊在海湾里的渔船上的红旗红得热烈,很像蒸蒸日上的事业。
前一篇:张立旗:又为大连写上经典一笔
后一篇:童心的满诗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