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崎岖的道路上奋进攀登

(2007-06-28 09:55:13)
分类: 芸芸众生

                  在崎岖的道路上奋进攀登

                      ——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全伟

在一个近200名员工、且知识分子占相当比例的单位,作为一名女同志,当领导难,当个好领导难,更何况这个单位原来曾经有深深的不良背景。

在诸多困难与不良背景中,全伟还是坚强地挺了过来。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以其忠实能干、 言传身教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改变了面貌,并在绝大多数员工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3年3月,全伟被大连医科大学任命为该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此前担任一段时间三院副院长的全伟清楚:要想继续把这个医院维持下去、不黄摊,就得下 很大功夫,因这里有许多先天不足,导致前景不容乐观。

三院成立于1992年。当时,大连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都搞得轰轰烈烈。为了配合开发区投资环境上档次,也为了在这里占领一块医疗市场,大连医科大学派出了几位教授 ,在开发区成立了一个门诊部。很快,因为门诊部的名声与威信,来就诊的人多了起来。经过预测,感到成立个医院前景乐观,于是经过一番准备后,以很高的办事效率开始招兵买马 ,把门诊部扩展成附属第三医院。

三院建设的前题是,国家不给投资,医大不拿经费,全部靠贷款。像这样的国有医院或大学 附属医院,全国还没有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三院是大连市乃至全国最早进入市场经济的国有医院。

开业就开始还贷,加上管理不善,使医院包袱越来越严重,贷款要还,欠贷人家追着要,加 上经营亏损,一个雪上加霜的医院,到1997年全伟接手时,已经有了近一千万元的债务。更 可怕的是,员工们看见前景暗淡,打不起精神,因此人心涣散,医院面貌可想而知。

这些内忧外患,全伟也知道,她当院长,有些不得已而为之,院长一职与其说是任命,不如 说是全院大多数职工的信任。就因为三院经营有弊端,医大派工作组来调查。请全伟出山当院长,是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许许多多员工的意见。

全伟最初在辽宁中医学院当医生,198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系,后来又在辽宁中医研究院、辽宁省政府医疗办公室任职,再就是当三院副院长。她虽然有临床经验、机关管理 经验,但是给一个这么大、这么乱、这么糟的医院当一把手,心里真没底儿。好在有上级的支持和下级的拥护,这给了她最初的勇气。

                        言行总关言和行

上任后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最重要的是,怎样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让医院发展下 去,让200多名员工有饭吃,有稳定感。

她把要做的工作理一下头绪:医疗服务、医疗水平、医疗收费、医疗环境……不是浮在上面 发号施令,而是深入进去,以院长的角度、普通医务人员的身份,直接到医务人员、患者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

如果把医院比喻成一部车子,车身是环境,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平则是两个轮子,哪个不转都 不灵。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讲,患者对整个医疗系统反映最大的是服务。全伟想,既然全社会对医疗服务都有反映、有意见,就应该把三院的服务抓上去,你劣我优,这是一种竞争。

大会小会上,全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假如你是患者”应该对医院、对医护人员有什么要求和期盼?随着对服务认识的深化,医院形成了一种“不能像过去那样,你让病人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病人的需要就是你的工作”这样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形成,使 三院的服务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现在,整个医院所有服务窗口都有承诺。

与此同时,提高医疗水平也是现代医院所必须不断追求的。三院最大的优势是“高等学府附属”,“请进来”、“送出去”都比较方便,这种进修方法使三院的学术气氛变得清新而浓厚。“医院的发展,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靠人才,靠一种新的理念。”全伟说,她把人才培养当成提高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准备了一个三年培训规划,不管你是护师、主管护师 、主治医师还是主任医师,轮流派出去学习,凡是临床能脱离开的,抓紧送出去。除此之外,院内定期学术讲演每月都搞,还请外企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免费听课。

在人才使用上,全伟采取一种任人唯贤的态度。你能力不行,愿意走的,不留,愿意下岗的 不留,能力实在不行的,撵你下岗。医院进入,亲戚朋友请客送礼全部多余,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能力的三院才能收。由于对人才有高层次要求,三年来三院的正式员工由上任时的 210人减至现在的184人,决窍就在于“调走的,下岗的,进就进像样的。”

医疗费和药品价格,一度使患者如坠五里雾中,为了使这个较敏感问题明朗化,全伟在倾听 多方意见后,觉得医疗费用、药品的价格公开上墙比较好,于是,三院把各项治疗、检查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列出表格,做出牌匾放到一楼醒目处。处方也采取医院、患者各手执一联 的做法,什么药什么项目收多少费用,患者手中有凭,和价目表上一对照,一目了然,哪个医务人员也别想混水摸鱼开搭车药,这样一来,关于价格,患者及家属就消除了疑虑。

社会反响最大的往往是急诊,常常因为“急”与“不急”而人命关天。为了强化急诊的力量,全伟将全院各有关科室全部调动起来,上任不久,便实行了“紧急电铃制”。遇有急诊,一按电铃、内科、外科、检验科、麻醉科、药房、病房、X光、总值班……不管多忙,5分钟内肯定赶到急诊室,急诊抢救不出半小时,就可以转到病房或手术室进行治疗。

有一家大的外资企业经理来考察,院方向他介绍了“紧急电铃制”,经理很感兴趣,随手按响电结果不到两分钟,该来的人员全部到齐,那位经理当场拍板:定点医疗单位就设在三院 。

医疗环境向来被就医者所看重,但是前两年因为医院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是全伟的 一块心病。去年,医院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全伟马上不失时机进行全院修缮,使得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凭着心正、行为端庄,也凭着实干,全伟身上有一股感召力。她接任院长三年来,三院从管 理到服务、到效益、到环境,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走科技兴院之路

传统观念认为,搞医的都是老的好,全伟不完全赞同,她觉得,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必须要跟得上潮流,因此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树立新观念更为重要。

医院财经紧张,资金极度不足,全伟像一个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总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 该用的地方,她上任后添置、更新的新设备很多,像B超、自动麻醉机、心脏监护仪、心脏 除颤仪、胎儿监护仪等等,就像积攒家底一样。去年,三院又实现了全员微机管理。全伟说 :“都进入一个新世纪,一个新千禧了,仍是老一套就连患者都不会买帐。必须要有新东西,比如眼科,过去手术,在眼睛上割一刀,现在有激光。跟不上潮流根本站不住脚。”

关于人才的培养,她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把过去的老医生留一部分,着重出力培养中青 年医务人员。比如四十岁左右的一批,有经验、有技术、干活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大多数扎实、稳健、不保守,因此,她把这一群视为中坚力量,只要有条件,就及时送他们外出 去学习、深造。新设备加上新知识,使得三院充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对于三院应如何在现有条件上实现科技兴院,全伟心里很清楚。关于引进项目,早已不是政府的专利。三院 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运作,日前,北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和三院达成意向,要在三院建目前中国最好的妇科病研究治疗中心,以建立起全国医科院校的国家妇科病研究治疗的重 点实验(教研)室,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习;再建立一个综合介入治疗中心。现在对方和三 院对上述项目都特别感兴趣。

谈到三院的下一步发展,全伟充满信心,“虽然现在有些困难,但最终能够克服。”的确,全伟上任近三年,三年来三院变化很大,跨入新世纪,可以骄傲地说,三院经过努力,已经 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