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2008-05-02 19:01:01)
标签:

汤国

杨刚

高欢

孟秋

丁习兰

分类: 记事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大约1984年,我看到刚创刊的《春笋报》,当时就觉得《春笋报》与众不同,有其它报纸所没有的一些灵气。到了1985年,我和它有了些联系,其实也就是编辑和作者那样的联系。我认识或知道了《春笋报》里面林林总总的人。

    现在回头看看,那么多文学、文化、艺术界的成功人士,是从《春笋报》走出来的。这就不是偶然现象了,这究竟是一份由什么人在办着的报纸?

    我凭着有限的记忆,回想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脸孔、名字。粗略想一遍,不由地倒吸一口气!说当年的《春笋报》卧虎藏龙,还真地不过分。

    85年接触《春笋报》时,它在建邺路省委党校内,因为隶属于作协江苏分会,所以有很多作家为它工作。艾煊、海笑是作协江苏分会的领导,《春笋报》的一些大事好象也得经他们管。黄蓓佳、程玮、苏叶(苏必显)经常看到。不过我搞不清她们和它的关系,她们是体制内的作家,也许并不是《春笋报》的责任编辑,可能来了指导指导或是帮着做些事。以上体制内的人物,我就不说了。

    当年建邺路174号编辑部里,总能见到的是汤国、杨刚、高欢。这三位也是最熟悉的,我们先看看20几年后,这三位的状况。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汤国作品:南京人

    汤国,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钟山》杂志美编,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画家,据说现在时居南京、时而客居皖南古村查济(未考证)。汤国当过农民和工人,到了《春笋报》后潜心研究国画创作。在我们热衷于写诗的1985年前后,现代艺术在中国衍为潮流。其间的汤国,专心致致地钻研国画的技法和理论,并对周遭所发生的变革敏悟、探索、等待着,画出了他的文人画。读汤国的绘画,总有一种过眼之烟云的虚幻感。生活本身如同流水行云,飘飘逝去,转瞬万变,作为二维空间的国画艺术,要想把人们对生活的心态定格到画面上,就得撷取一点印象,一点遐思,在冥冥的悸动中,凝固在变形、模糊、抽象而又率真的色彩和线条中,这是心灵与世界的“迹化”,也是禅的精神境界。

    杨刚,86年底离开《春笋报》,后去深圳发展,数年后又回南京,他做过液化汽、画廊、饭店等生意,但总归不是个合格的生意人。杨刚的人物画,以高僧、罗汉、名士为主,虽粗头乱服,却难掩风流真性。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杨刚画的罗汉图

    高欢,80末也去了深圳,在某出版社做摄影。后来回南京发展,十几年前搞起了南京绝无仅有的马场,前年我到龙江他弟弟高多家里看画,问起过高多先生,好象高欢在江宁还做着马场。这两年马场应该正是时候,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作为戏曲人物画大家高马得先生的大公子,高欢尽得真传。虽然目前做着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营生,我只能认为是高欢的低调。

    当年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我记得是从什么地方借调来的,叫郜科。郜科现任江苏作家协会《雨花》杂志编辑 、美术师,画作多次在全国获各种奖项,是新文人画的代表之一。郜科的如文之画,以豪迈柔情的独特个性,使他在中国画人才辈出的丛林中,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郜科的画

    《春笋报》还有一个美女编辑,叫柳依依,其他人叫她小柳。后来,这位柳依依老师爱上了一位写微型小说见长的工人作家——南汽宣传部、原《南汽报》的沙黾农。沙柳二人在90年代的股市大潮中,凭借早年打下的文学、文字功底,将笔触指向股评,他们写的《沙柳家书》极受股民青睐,和任何畅销书一样畅销。沙黾农现为江苏《现代快报》负责人之一,也是新浪财经类名博,点击过亿,排新浪第5位。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畅销书《沙柳家书》极受股民青睐

卧虎藏龙的《春笋报》

沙黾农今日在新浪博客的排名

    当时还有一个会计,2000年以后,这位老大爷在90多岁的时候一举成名——凭借他练了70多年的口笔书法——用嘴衔毛笔写字竟能如用手般随心所欲,甚至能用口衔上饱蘸墨汁的3斤重大笔,写出1米多高的巨字!老大爷叫江声,从此被称为“口笔大师”。他多次被日本、新加坡邀请去举办书展,一个字曾卖出1万元的高价。真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那句话。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春笋报》的会计!

    87年后,罗应仓调来负责《春笋报》。我对老罗的背景不甚了解,只知道他好象是位转业军人。老罗似乎对我不欢迎,话语不客气、也不正眼看。我不知道何故,我也不认识这个人。记得87年冬令营还是夏令营,我到营员驻地看望马萧萧还是谁,撞见老罗,他故意装不认识,问我是什么人、来干什么……94年时,我在夫子庙葛亚平的画廊,竟看到此人夹着一捆画,挨家挨户地推销,似乎一副也没有卖掉,一副潦倒相……真不想说这个人。

    《春笋报》离开建邺路后,搬到盐仓桥5号,是一个小院,门口是报社搞的一间书店,编辑部在里面楼上。

    那地点就在我的朋友陶强、高峻的家对面,我到陶强家的时候,有时候会去《春笋报》转一转。

    那时的编辑孟秋,刚从大学毕业分来。孟秋是位大学诗人,金陵职大的春、夏、秋、冬四位诗人,笔名都姓“孟”,其实孟秋的名字叫倪宁宁,象女孩的名字,人也很秀气。孟秋兄现在《现代快报》作编辑、记者。

    《春笋报》在盐仓桥的书店,当时由丁习兰负责。丁习兰这个温文尔雅的女士,如今在江苏某广播电台任副台长。

    《春笋报》的工作人员,当然也有既不画画、也不写作的。当年的发行叫周明华,后来周明华先生居然成了圈子里有名气的字画倒爷。我在94年左右,就陪葛亚平到周明华位于玄武饭店后面小巷内的家里去过。外面不起眼的平房,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家藏无数书画大师的墨宝,让我大开眼界!

    当年的《春笋报》,就象江湖中的桃花岛一样,多少武林高手隐居其间。高手出山后,桃花岛空空荡荡,只剩一些家丁在看家护院。但是隔海看起来,也还是一个仙山。

20080502

 文章内容根据本人记忆,难免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谢绝任何转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