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爱追逐“中国梦”
——从记者的视角解读刘彭芝校长
□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廖厚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很荣幸能出席人大附中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我尝试着从媒体的视角解读刘校长。记者的天职是客观公正地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基于这一原则,7年前,我坚持以新闻的笔法写作《北京校长印象》,每年写数百位校长,每位校长只写三五百字。迄今总共积累了40余万字。写作前后我从不告知校长们,不管校长们是否看到了这些文字。
我写的2006年版本的刘校长印象说:你不能不承认,人大附中最近几年的发展确实咄咄逼人,而促成这一发展的就是刘校长。
2008年版本说:刘校长大气,甚至“霸气”。——要在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办世界一流学校你必须霸气。她的“职业校长”的特性让她思考问题时一切以“是否对人大附中的发展有利”为出发点,这个原则是如此铁面无情。
2009年版本说:假如每个中国人都像刘校长一样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国就会成为令世界敬畏的国家。
2010年版本说:她具有杰出教育家的伟大品格——把自己化着一团火,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关心学校每一位员工,食堂厨师在她的帮助下都能成为优秀人才。
去年底,我写作的刘校长印象被推荐在新浪网首页刊发。文章说: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成功,作秀很有必要。作秀最便捷的方式是老谋深算地驾驭语言,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神秘化,以唤起他人的信服或敬畏。但事实上,刘校长这位教育大家不擅长作秀式的表达,她的思想太活跃了,她个人的语言和语言大师的语言都赶不上她的思想;她的教育家的情感太丰富了,“常恨语意浅,不如人意深”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是中国少有的集宏大教育思想与伟大实践于一身的教育家。她的思维是创新的,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常人难以跟上她的思维。她的教育视野高于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应该由国家级别的官方专业团队专门宣传她的思想,让她全心致力于她的教育实践。她十分不擅长于维护她自身的利益,永远以一颗善良的心在对待打击、毁谤、中伤、污蔑、嫉妒她的人,她天真地认为她这样为教育投入,有这样的大爱,以这样的善心观照世界,每个人应该知道真相。当怀着各种心思的对手向她和人大附中出手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应该向他解释,他误会我了。她永远在以佛心对人。说得残忍一点,要伤害刘校长是很容易的,很简单的,她处于世人关注的焦点,但她不会自卫,不长于自护;她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伤害她。为什么要向刘校长开枪?刘彭芝其实只是一位校长,她的每项教改实验包括超常班的实验都是经过了教育官方认可的、审批的,她无权私自做教改实验,她和她的学校更没有权力面向全市、全国推广她的教育创新的做法;如果有人跟风效仿她,那是因为她的教改是成功的,她无权阻止他人的效仿。其实,全北京、全国的学校也都可以做自己的人才培养实验。为什么单单要把矛头对准人大附中这样一所学校,对准一位善良的、具有大爱的老校长?您如果对刘彭芝、对人大附中有微词,请自问:您真的了解人大附中吗?您真的了解刘彭芝吗?刘彭芝只想做一位优秀的中学校长。我们为什么不成全她——让她安心办她的教育,让她每天工作16个小时,让她的开放的、前瞻的、跳跃的教育思维对教育施加正向的影响,让她微笑着继续领跑中国基础教育。
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是58000人次,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中国网在内的85家网站和网友个人纷纷转载,博文被收藏22次。微博网友评论说:“刘校长是心系教育的人,心系学生的人”;“刘彭芝,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有大爱的人”;“你对当代教育家的理解让人感动,如果大家都能对刘校长理解到这个层面该多好呀!爱和尊重是刘校长教育思想的精髓!”
与刘校长接触这些年来,我们始终以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人身份去发现她,观察她,理解她,甚至是用媒体冷静的眼光审视她。
作为媒体人,在此,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刘校长。
第一个词是“教育家”。中国社会别太吝啬于“教育家”这个词了。我们不要做历史的虚无主义者,13亿人口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家。我们要充满敬意地给刘校长戴上教育家的桂冠。作为教育家的刘校长不可复制,但她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复制的,她的教育家之路就是个人奋斗和发展之路,就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发现和培养”之路。刘校长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她怀抱着一个教育之梦,这个梦也就是国人期盼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百年大计,民族复兴,教育为本。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刘彭芝,每个为民族复兴而辛勤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刘彭芝。刘彭芝是为民族复兴而辛勤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典型和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彭芝的媒体报道价值也正在此,本次研讨会的意义也正是在此。
第二个词是“大爱”。刘校长具有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她对教育的执着源自她内心深藏的大爱。她成就了那么多人的梦想,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她应该赢得社会的尊敬。
第三个词是“率真”。刘校长的心地极其单纯,简单。大凡伟大的人物心里装着的都是伟大的事业,其心智反而是相当单纯的。琢磨刘校长的人都比刘校长复杂。刘校长不擅长争辩性的表达,或者说无心于做争辩性的表达。她的教育思想用于育人而不用于争辩。她有一颗永远的佛心,无尘,磊落,坦荡。
各位领导、专家、嘉宾: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成全刘彭芝校长》。现在我引用这篇文章作为我讲话的结语——
刘彭芝开创的“人大附中时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它已经领跑了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刘校长为人大附中创造了奇迹,但学校是国家的,她得不到什么,也许也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她的人生就是为“办教育”这一大事而来。她做到了,做得尽善尽美,做得无怨无悔。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