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辰阳18岁随笔《守护那些将要消失的美好》刊《辽宁青年》2018年第3期

(2018-04-11 10:44:54)
标签:

文化

分类: 记.暗香

祝辰阳18岁随笔《守护那些将要消失的美好》刊《辽宁青年》2018年第3期

祝辰阳18岁随笔《守护那些将要消失的美好》刊《辽宁青年》2018年第3期

守护那些将要消失的美好

祝辰阳

 手写的家书,母亲编织的毛衣,可以触摸到亲人的温暖。一份曾经的美好,无一例外不包含“手工”精制。“慢”的哲学,无一不沉淀着家人的关怀,无一不显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份美好即将消失,在快速运行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车轮碾压下消失,消失的不仅仅是亲人的温暖,风物的雅致,更是人情的流逝和冷漠,平衡的破坏和自然原则的违背。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在虚拟空间中的联系愈加紧密,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通讯技术带来的便捷,导致人情的冷淡和隔膜。

当人们喜欢在手机里用输入汉字和语音的交流,面对面的正常交流便会出现障碍;当人们习惯于在新闻评论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无形中产生隔岸观火的心态,致使身边出现的道德危机束手无措。网络交流中的互动与点赞便是这种心态的缩影。动动手指便可以发出支持与祝福,连打字也省去了。假装参与其中,实则置身事外,这种吝啬与假意引发的一连串社会道德危机,怎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被我们抛弃的美好;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由通讯的“便捷”和“零距离”引发的迟钝与麻木,首先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信息快捷,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逻辑的缜密与等待的煎熬。殊不知“煎熬”也是美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零距离”的我们失去了时间的考验以及忠贞不渝的坚守。从而,行动上的省时省力必然引发心理上的吝啬和漠视。

倘若寻找出路,就应当捡拾起那些经历时光打磨的美好,比如手写的书信。

生活中的语言口语化地表达,往往同严肃的书面用语大相径庭。由随意到严谨,关键在于文字的书写是经过思想的历练,沉淀出的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汉字的芬芳从千年前流淌至今。古人手捧一封家人的书信,便发出睹物思人的感叹,那是“家书抵万金”的珍贵,一封书信带着着亲人的体温和暖意。但这一切都需要“慢下来”,才具备“手工”的痕迹,书信的表情达意,自然真切,一片赤诚之心。就从这一点来说,电子传媒就难以代替手写的书信。

 也许,我的这种“复古”的诉求会得到少数人的回应,但是,这些古老的美好永远值得守护。守护的不仅是传统的情感表达,更是对淡漠与隔阂的反抗,对真实与人性之美的追求。




作者简介:祝辰阳: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9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十万字散文和科幻小说见《美文》《辽宁青年》《语文报》《疯狂阅读》《新读写》《做人与处世》《课外阅读》《高考阅读》《作文与考试 初中版》《年轻人 魅力校园》《自学考试报》《语文周报》《疯狂作文 初中版》《国家电网报》《陕西电力报》等报刊。

    曾获得辽宁省“书香青春”征文比赛奖,《热爱生活》一文获《红豆杯》全国校园征文比赛奖。并在省级中学生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2016年2月,作为少年作家被《作文与考试》杂志采访。科幻小说《机器人复仇记》收录《2013年陕西文学年选》儿童文学选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