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家李娟近照
把文字养在心里
李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接受《语文周报·中考版》小编李真真的采访,我想问您几个有关写作和阅读的问题。
1.您的儿子祝辰阳也是一个小作家,曾在各类写作大赛中获奖。您是如何培养他阅读和写作的?
李娟:
谢谢您对祝辰阳同学的鼓励,他如今已经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全国报刊发表习作几十篇,多次在省市级征文比赛中获奖。我想,对于他,这都是阅读的积累和馈赠。他自幼喜欢读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等。我时常对他说,读书要有选择性的读,好书是灵魂的养料,一定要读经典作品,因为,读经典就是走捷径。读书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是谋心,也只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写作是心灵自由地呼吸,写作一样不能有功利心,不是为了出名,写作只是因为热爱,那么你对待文字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
他自读小学时期,就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细心留意身边有趣的人和事,将一件小事写得生动鲜活,就是每个人写作最初练笔。每年假期我们都会外出旅游,有一年去香港自助游,他每晚在酒店细致记录一天的感受和见闻,后来整理出5000字的游记在报刊发表,如今读来,香港途中的见闻仿佛历历在目,依然妙趣横生。
他在读书时会写笔记和随想,我常说,再聪明的脑子不如一支烂笔头,这句话在阅读时候尤其重要。记下打动自己的段落,认真体会作者的用意,词语的美感,文学的意境。好文字是有香味的,也一定能给读者以思想的愉悦,智慧的光亮。
我不建议他读一些时尚流行的读物,因为那些读物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子,打扮得分外靓丽,但是没有深厚文化的内涵,“快餐”的品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一次性消费。那些畅销读物是飘泊在时光河流上的泡沫,一转眼就消失了。真正的经典书籍,都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也一定是能让人内心洁净与温暖,精神明亮的好书。
我对他说,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不论你长大了做什么职业,它能培养人的高雅的情趣和爱好,读书,教会你怀着一颗对万物敏感之心,感受生之的美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用文学的水土,润泽纯洁的心,养育一个自由、干净、饱满的灵魂。
2.许多中学生一遇到写作就犯愁,觉得无事可写,您的写作素材都是怎样发掘出来的?
李娟:
要学会搜集写作的素材。我所说的素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一颗探索美,发掘美的头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留心观察、感受生活一切细小的美和感动,用真情写出你心里最想说的话。
常有读者问我,写作需要技巧吗?我说:“写作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再好的技巧都抵不过真情。”其实,世间任何事情也是如此。
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人们审视美的能力和意识正在悄悄丧失,而审视丑的好奇心却比比皆是。其实,你的心若美好,这个世界就美好。因为,一个人的审美观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另一部分的素材积累,来自阅读。读书不是查字典,阅读的价值是缓慢的,它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滋润你的心田。阅读的积累更是沙里淘金。比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名人轶事,在中学生的写作中时常能遇到。那么,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将感动你的名人名言,优美的段落,有趣的事件记在笔记本里。反复阅读、积累、沉淀,学会和大师对话,读懂他们的心灵。然后再融会贯通,合理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能增加文章的内涵、张力和思想性。做一个与大家为邻的人,是一生最幸福的事。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品味和习惯,而且,大师的风骨与品格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3.字词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写作时,如何选用字词,并使它们不可替代呢?
李娟: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个人文字的表达准确与否,大概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我在博客的签名是:“把文字养在心里”,这是我对于写作的诉求。这里的“养”是滋养,是修养,更是文字的磨练。
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句口头禅:“人做事要耐烦。”意思说,写作一定要有耐力,不要怕麻烦和费力。写作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沈先生写《边城》共七万字,却写了半年之久,他才情过人,却从来不是一挥而就。如果文字是一块璞,只有经过细心打磨,苦心雕琢,才能变成一块块美玉,于岁月深处闪烁恒久的光华。
4.您觉得一篇好文章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李娟:
我觉得一篇好文章具备的品质:
第一,文章有真情实感,古人说,修辞立其诚,意思说,写作时的语言,切忌姹紫嫣红,言辞华丽,朴素简洁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人。语言只要是真诚的感情流露,不用修辞,就能有非常感人的力量。
第二,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文章还要懂得留白,不要写得过满,给读者留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第三,一篇好文章让人觉得在真和美之外,还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岁月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恶、寒冷,留下来的,永远是美好、至善和温暖。其实,古往今来的优秀的作品大都如此。
5.书籍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请您为中学生推荐几本书吧,还要说明推荐理由哦。
李娟:
书籍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因为,好书如月亮,邂逅一本好书,心中就有了一轮明月。文学有着穿透光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引领我躲避尘世一切的喧嚣,寻找灵魂的安宁,令我在文字的芬芳里自由呼吸,我的世界,因为写作和阅读,变得充实和美好。
请李娟老师给同学们推荐的几本书:
我的推荐书目
(1)萧红小说《呼兰河传》:
这是作家萧红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童年回忆为主线,描绘了20世纪 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人和事,写他们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她刻画的人物栩栩,力透纸背。萧红的文字清冽如呼兰河的水,寒冷中透着一丝暖意。看似淡然的文字,却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2)沈从文小说《边城》:
沈从文笔下的爱情至今读来,依然很美,洁净,清澈,如同湘西的一江春水。他的故事里,有笛声,翠翠,爷爷,小船,爱情,像是春日山间一支烁烁的桃花,清香宜人。又仿佛潺潺流出的小溪,若隐若现,纯净天然。那么美的文字,弥漫着生命的美丽和悲凉。一个急功近利,圆滑世故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只有像他一样,远离浮躁,安于寂寞的人才能捕捉到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3)张爱玲小说《小团圆》:
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有一支写短篇的妙笔,一出手就才情非凡,字字珠玑。《小团圆》是她的一生最后一部作品。这本自传体的小说,更贴近她的生活。她总是拨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刺到人性最冷酷真实的一面。读者在她的小说里,看见了她的一生。怅惘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无言的悲欢,流淌在文字里。可是,人生的喜悦团圆有吗?它不在文字里,不在尘世里,只在梦里。
(4)鲍尔吉﹒原野散文集《银说话》: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如同一曲蒙古长调,有着大山一样的苍茫,草原一般的辽阔,黄昏一般的惆怅。他的文字,流淌着诗一样的柔情,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5)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支笔,曾经叱咤风云,如刀光剑影。而这部散文集写尘世的爱恋,父亲、母亲、孩子、朋友,写生命的目送,光阴的无言。温暖、深沉、清丽,仿佛她优雅的转身。
(6)蒋勋随笔集《蒋勋说宋词》:
台湾美学大家蒋勋以温厚的学养,明丽淡雅的文字,为读者赏析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他娓娓道来,讲李煜、范仲淹、晏殊、晏几道、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深情款款,典雅流畅。宋代文学里的安静和饱满,诗意浪漫,朴素天真,都在蒋勋感性和理性之美的诉说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本优美的教科书。
(7)邓康延随笔《民国老课本》:
邓康延先生将一本民国的老课本,奉献在读者的面前。老课本中的文章简洁美好,拙朴浑厚,沉静从容。不繁文缛节,不喊口号,不唱高调,不随波逐流。天性自然,人性温暖。一字一意象,一词一乾坤。清气四溢,意蕴深厚,人和天地万物的脉脉深情,都在古老的课本里。
清代 涨潮《幽梦影》:
(8)清代张潮的《幽梦影》:
《幽梦影》饱含着古典文化的诗意之美。它散淡从容,寥寥数笔,悠然自在,如云端紫燕。这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气象万千。林语堂曾为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讲东方情调的生活方式,只引得书中一句:“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一时间倾倒多少西方读者。信手拈来,优美典雅,字字生香。许多大家皆是站在《幽梦影》的肩膀上,摘到了月亮。
(9)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家史铁生这部作品是一部生命之歌。当他二十一岁瘫痪,他时常摇着轮椅独自在地坛公园里思考人生。作品包涵他对苦难的思索,命运的叩问。他让我们相信,无论风雨坎坷,黑暗黎明,花开花谢,这个世界依然美好,每个人的一生值得好好活过。
6.请您为中学生出一道作文题,并说明出题用意。
答:我出的作文题目《慢》。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慢》,后来被《读者》等刊物多次转载。
我出题的用意,希望同学们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候,能一起安静的思考“慢”的含义,人生的意义,关注我们内心的感受。比如,慢慢地阅读一本书,品味一杯清茶,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细细欣赏一幅画。人的修养、气质和心性从哪里来,都是从读书、赏画、音乐等艺术的熏陶中得来的。懂得拒绝喧嚣和欲望的人,你内心就会慢慢变得洁净和坚韧。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善意和温情,也不缺少晴空和云朵,只是,我们焦灼的心和飘忽的眼神不曾留意,让仓促的步履和心灵都慢下来,不要走得过于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与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爱失之交臂。
2015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