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被《中学语文》2013年第14期转载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
- 时间经过 翁秀美;(3)
- 2013,古龙强势“回归” 仲余;(5-8)
- 素 李娟;张志先;(8-9)
- 我那垂老的故乡 王平海;惠军明;(10)
-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李学开;(11)
- 谁在乎纤柔的悲悯 王继颖;左鲁平;(12)
- 打工生活的冷酷呈现——郑小琼的诗《钉》赏析 李汉超;(13-14)
- 浅析田双伶《传说》的美学境界 肖学军;(15-17)
- 最新探测显示宇宙年龄更古老:约138亿岁 晨风;(17-18)
- 奔跑的生命 李碧成;(19)
- 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 缪成武;(19)
- 让生命微笑如花 张俊杰;(20)
- 何处是江南 刘元芹;(21)
- 唤醒心中的“雷锋” 黄皓天;(22)
- 四季渡流年 丁晓彤;(23)
- 过客 涂静文;(24)
- 杜鹃的“拒绝” 王悦;(25)
- 材料作文写作常见失误诊治 李慧琴;(26-28)
- 议论文事例论据使用技巧 洪合民;(29-30)
-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议论文层递式论证方法应用演练 向明康;(31-33)
- 命题作文“我在”写作指导及佳作示例 王学华;(33-35)
- 材料作文“钝感力”材料解读及佳作示例 王淦生;(36-39)
- 短小的篇章,匠心的魅力——小小说阅读指导与训练 何传跃;(39-44)
- 语言表达创新题型演练 陈新国;(45-49)
- 野渡无人舟自横——古诗中“舟”意象浅析 曹保顺;(50)
目录链接:http://wuxizazhi.cnki.net/Magazine/ZXYW201314.html
《素》一文被《中学语文》转载,品读:张志先
原文:
素
李娟
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但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淡如微风,少有的清雅和回味。
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桌上的宣纸上落了一行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时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诗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更有悠长的回味。
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在古老的徽州,遇见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圣人孩之”,季老到了人生的暮年,也将人生活得明白和透彻,一位大家,终生保持一颗孩童般对万物敏感、天真、纯净的赤子之心。暮年时候,歇下尘劳,回归生命的本源,只留下雅洁、纯净的文字,走了。
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的翩翩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不怒不怨,不悲不喜,彻底绝了尘世的烟火气。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她身边细腰的青花瓷瓶中插着花,花是白色的莲花,亭亭开在瓶中,犹如一位圣洁的女子盛开在男子的心中,纯洁似一个缥缈遥远的梦境。令男人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女子,何尝不是心头的梦?无法触摸,遥不可及,只有留在心底,梦里,画中。
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寄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是啊,只有她懂得他,半个多世纪的相依相伴,她成了他骨头里的钙,是他的呼吸,是他的氧气。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她是他的右手和左手,情同手足,唇齿相依,似水流年里的恩情都在一粥一饭里。
看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光阴似乎已经静止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原来尘世中最后的爱,竟是默默无语,不着一字。共一盏灯火,共度天阶微凉,直到地老天荒。一生相守,老来就成了那幅画,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四溢扑面而来。记得风动荷花香还是昨天,一转眼,冬天来了,雪落了下来,留得残荷听雪声。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铮铮铁骨,有品格,更有气节。
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像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素,于喧闹浮躁的尘世间,原来是一阕宋词。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请欣赏著名主持人磊明老师朗诵李娟散文《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zppjaLwjHY/?fr=rec1
李娟散文《素》一文感悟
张志先
素,质朴如文字本身,简单勾了,不加修饰。素,一首回味悠长的诗,极其淡雅。素,一幅冰清玉洁的仕女图,素雅纯洁。素,暮年如雪的爱情,天荒地老。素,一朵铮铮铁骨的残荷,清香四溢。可以说,素是一阕远离喧嚣的宋词,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质朴的叙述,脱俗的感悟,超越了喧闹浮华的尘世,自然回归了生命的本源。野菊在无人的山谷中盛开,用质朴的方式来放飞质朴的梦。就像《素》本该用素雅纯粹,素净如雪的文字来勾勒一样,华丽的辞藻并不能寄托真挚的情感。只有返璞归真的文字,才能让你的心灵回归最初的本源。卸下所有的浮华,让洁净的心灵回归土壤。当一颗纯净的心安于泥土的芬芳,才体会到了生命的大美和庄严,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