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目录
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
高建群
物以载文,文以载道
范
曾
落叶
贾平凹
秋雨录:关于年龄
余秋雨
风景里的山峰
冯骥才
做一些无用的事
白岩松
一个俗人在拉萨 于
坚
女性的解放
杨
澜
唱吧,二妮
王巨才
细无声
叶延滨
男作家的“衣云花容”
刘
萌
人生的重峦叠嶂
杨闻宇
我记忆中的老舍伯伯
臧小平
百丈楼头
卞毓方
隐于历史繁华深处的街巷 葛水平
爱心开花
王兆胜
女间
王剑冰
秋疙瘩(外一篇)
乔
叶
关于老的话题
王本道
和自己交谈
廖华歌
在昆明居
叶多多
老妮坟
傅爱毛
迷失的破碎
庞俭克
高原明珠 徐宜发
寒露濯秋菊
高彩梅
日出撒马坝
王
童
棉花七段
冯
杰
这就是唐古拉
张宇航
为他们歌唱
周舒乙
带走一盏渔火
杨
杰
艇上迎亲
陈惠琼
推山鬼 高建新
一杯茶
张鲜明
银发诗人余光中
赵宏兴
怀念当初清水般的你
王散木
枣儿一样的诗意情怀
蔡云川
尊重夜色(外一篇)
张
劲
静
邵顺文
写意容心斋
王守振
我在民间
华
静
烟雨狼渡滩
淡
墨
瑰宝
朱东锷
苏轼,苏轼
雪
依
受你磨难
闫俊玲
吃花 刘鸿伏
别样婚礼 杨春贤
蓝色山梁
周
莹
只言片语
王方语
待到起风夜,还来听村雨
范
宇
春天的双翼
王
妃
春天里
刘燕成
因为爱
任
静
家
晴雨时分
挖竹笋的水火伯
陈伟宏
白露为霜
若
雪 白羽凉
紫薇花开
王
艳
沈从文的青岛情缘 梅玉荣
只想记住那个地方 杜玉芝
秋是天空飘落的心情 孔帆升
江南古镇 武
稚
尘
王
进
志明和尚第一心苦 王
晖
新年三章 金宏达
一江水,一塘荷 申瑞瑾
童年况味 李
皓
水的行走 沈
念
烟火 曲
近
一双三十年没握过的手 蒋
新
宋朝锦书 李佳骆
一座山城的重量 紫荆之挚
初春 李家淳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土味乡愁 余继聪
路遇 王月鹏
春山青青 锦书来
乡村手语 禾
源
绝不辜负春天 李
娟
药草三种 高树德
守住一棵树 林
仓
思想的芦苇 屈绍龙
大地的声音 向
迅
水上来的人家 陈
宇
木船横江去闹市 黄三畅
一树桐花 任
文
问候是一种温暖 赵新平
父亲的婚事 水木园主
旧天气
许冬林
激越 张
钰
关于爱情关于张爱玲 辛文婧
冯友兰与宗璞 李
锟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哭沙 宋先周
乡村寿宴 叶
子
吉祥山夜话 灵悟禅师
孩子们在风中停唱
牛浩江
秋天的足迹 胡
娟
本文刊《读者》2012年第15期,感谢《201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的主编王剑冰老师!
原文:
决不辜负春天
李娟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悠扬钟声敲响了……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平静,灵魂安详。他们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能吃上这些土豆……
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他的画里,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一般柔软。我恍然明白,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在他的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著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生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我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而后,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们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给予什么,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那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颂那句话,心底泛起层层的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撑着他,共担苦难,忠贞不渝,做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那位年轻的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
大约只有三四岁,一个个仰起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儿。母亲专注的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她们不懂得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得父亲为生活所受的挣扎和艰难。不远处,破旧的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
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上一只母鸡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将我唤醒。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
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出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就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那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下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中,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但是,堆积如山的麦垛几乎和三位拾穗的母亲毫不相甘,那不是她们的粮食。她们只能俯身在土地上,细心地拾起零落的麦穗。也许,家里已经没粮食了,幼小的孩子还在饿肚子。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手拾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
诗人写过: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养育苍生。雨雪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是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画家的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棵洋葱,若一层层开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人性自然,天性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一瞬间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着色柔和温暖,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竟然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人?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绝不忽视春天,也绝不辜负春天。
本文刊《读者》2012年第15期
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简介:
米勒(1814-1875年)
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画作:《晚钟》

米勒画作:《拾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