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十八载》刊《西北电力报》2011年12月29日副刊

标签:
西北电力报一期一会李娟文化 |
分类: 书.落花 |
“一期一会”十八载
李娟
与《西北电力报》初相遇,我还是个清纯的女孩,十八年似水流年,多少青春年华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唯有对她的眷恋和敬重永远不变。因为,十八年来,我是她热心的读者和认真的作者。
那一年刚我参加工作,第一次投稿给《西北电力报》副刊,不久收到编辑韩小士老师的短札,笔迹苍劲隽永:你的散文近期发表。散文一种作者和读者以心相见的文体,最贵就在一个“真”字,只因有了“真”,才可能谈到“善”和“美”,当然,就你的稿件来看,文字还很稚嫩,假如要挤上“文道”这条充满荆棘的路,心理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一次次失败。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功。一定要多读书,读经典。
谆谆教导,一字一句镂刻在心里。多年里,我一直珍藏着那封信,犹如珍藏一颗星子,一片月光,那是善美的储存,可以享用一生。我多么幸运,在文学殿堂外彷徨徘徊,轻轻敲门时,就遇见一位博学仁厚的师长,如此认真,如此坦诚,引领我步入青青的芳草地。
以后的日子,每周一期的报纸副刊,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与我结伴而行。有时,偶见到自己的散文变成了铅字,更是欣喜不已。每逢读到优美的散文,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反复阅读,如品香茗。“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中的词,指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相聚都不能重复。我将每周与报纸副刊的相会当做“一期一会”,享受美文带给我灵魂的滋养和抚慰,感受汉语的诗性魅力,听到花开的声音,看见鸟的飞翔。徜徉在书法,绘画,摄影,漫画交织成的艺术世界里。那些苦苦求索的日子,那些畅游在书海的日子,我现在才知道它有多美,因为它的分分秒秒都浸透了挚爱和虔诚。
渐渐的,我的散文作品发表在全国文学期刊上.再后来,我发表在报纸上多篇散文被《读者》《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转载。2008年岁末,刊在《西北电力报》副刊的《春日记事》入选《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一书,当我告知韩老师,他在电话里笑语朗朗:“严重祝贺,我们报纸要发一个消息!”今年《读者》11期转载我的散文《小名》,我第一时间告诉他,他闻知高兴地说:“这标志着你的写作又攀上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要拓宽知识范围,文学和历史,地理,音乐,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写作的路才会更长远。”我知道,一个写作者,除了有足够自省能力,还要有更加广博的视野。
他认真严谨的为文态度深深影响着我。常对我说,一篇稿子写好了,装在衣袋里,准备一支笔,空闲的时候拿出来再斟酌,每读一次都有修改的可能,不要急于发表。写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锲而不舍,不能怕麻烦。是的,任何一门艺术,从来都不是一挥而就,信手拈来的。齐白石老人说,余六十年画虾若磨剑。原来写作和绘画是相通的,对于从文者,文字其实是一块璞,只有经过耐心地打磨,苦心雕琢,才能变成一块块美玉。
因为写作,生活不会甘于平庸,不会陷入虚空,不会沦于尘俗,我靠叙述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而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是我的精神诉求。每天的阅读、写作,给了我一个清白平和的人生。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我过了而立之年,才懂得汪曾祺先生这句话的道理。阅读我年少时的文字,文字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如今的文字,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删繁就简三秋树,将枝头的繁华都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的意象,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写作是一座山,我用尽一生,也不能走遍。
十八年的《西北电力报》副刊,天性自然,人性温暖。有对文字的珍惜,对作者的尊重,对光阴的敬畏,对善美的坚守。我与她因文字结缘,是多么幸福的事。
可是我知道,无论光阴再过去多少年,我再也遇不见另一个她了。
李娟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