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
--记季羡林先生
李娟

季羡林先生

冷冷清秋,我时常在江边漫步。黄昏的江畔,斜阳流水,树丛中的蝉鸣声有了几分远意。江边立着柳树,青竹,银杏树,红叶杏,还有几株香樟树。香樟树的叶子渐渐转红了,霜叶胜红花,分外美。一片片红叶飘落,那是秋天写给大地的书简。无风而气清,秋满心间。
江畔种着不少桂花树,正值花期,枝桠上缀满细细的花朵,金色的小星星,如此沉静寂寞,不起眼,不张扬,不浮夸,却有暗香盈袖。桂花是低调内敛的花儿,没有硕大的花朵顶在枝头炫耀,也没有绚丽的色彩吸引他人的目光,但是暗香盈盈,挥之不去,沁人心脾。
沉醉在桂花清幽的芳香中,就想起一个人————季羡林先生。
读到一篇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其中写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先生站起来介绍自己,我是研究员,高级知识分子。轮到一位穿中山装的老者,他站起来说,我是北大教员,我是季羡林。偌大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花的清香,是自内心散发出来的;一个人人格的魅力,更是来自内心散发出来的。
多年前读季老的散文《清塘荷韵》,是写他种荷花的文字,他自豪的称满塘的荷花为“季荷”。文字风清月白,疏朗有致,从容舒展,清淡隽永。荷的清气,静气,坚韧与高洁,流淌在笔墨之间,可以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他的文章《牛棚记事》、《怀念母亲》等叙事怀人,细而不碎,质朴温情。温总理曾这样称赞季老的文字:“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耐读,即回味无穷,绵长悠远,有意境,有深意,更有远意。
季老人生最后的十年,是他社会名望不断上升的十年,也是他最为孤独寂寞的十年。身边陪伴他的老伴去世了。他唯一的儿子与季老反目,直到他去世前的十几年,都不曾来看望过他。其中的凄凉和孤苦,只有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能和他人倾诉。
每个人在他两鬓霜雪的暮年,最为眷恋的,无非是人间的骨肉亲情,那是他握在手中的一点点人世的暖意。一位将毕生的光阴和精力投入于学术研究中的人,他的一生站在高处,心同样在高处,不在尘埃里,所以,注定要比平常人活得艰难。可是,一个人在学术领域和精神世界里的幸福,是否远远高于俗世生活给予他的幸福?对于季老来说,也许真的是这样。他是一个沉静而淡泊的人,从不做媚世之态,一心沉浸在学问中,不被尘世的浮华、喧嚣、功利、繁琐所干扰,一活就是近百岁。
一个人的强大,是来自内心的饱满与丰盈。而内心的恬淡与宁静,更是灵魂的完美。
人闲桂花落。桂花是最为恬淡、宁静、寂寞的花儿。秋风拂过,枝头的桂花悄悄散落,一层层铺满树下,璀璨如金。落入尘埃,化为泥土。但是它的养分滋养着,润泽着后来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如季老这样的人。
请欣赏:
著名主持人磊明老师朗诵《只有香如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e997c0100pmom.html
(已发旧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