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山水

(娟子2009年8月摄于遇龙河的富里桥)
李娟
晨曦初露时,薄雾迷蒙的遇龙河似乎还在梦中。一会儿,朝霞在水面上徐徐铺开一匹绚丽的绸缎。
船工撑着一只长篙,划一叶竹排,将一江的彩缎搅成碎玉。就记起徐志摩的诗:寻梦,撑一支竹篙。
踏上一叶竹排,逆流而上。波平如镜,两岸青山夹道相迎。山峦叠翠,碧影卧波。青山倒映水中,山的倒影似画,如梦如幻,比山还美。江水如蓝,远山如黛,相看两不厌。桂林的山都不太高,圆圆的,如丰收时的谷堆。不冷峻,不陡峭,但姿态万千,奇峰罗列。山上常年绿茵覆盖,翠衣翩翩,碧色连天,神清气爽,显得分外的秀丽、柔美。山,有的如翘首祈盼的女子,有的如憨态可掬的熊猫,有的似一弯秋月,有的似骏马腾空,有的犹如一对情侣,紧紧相拥,生生世世,永不分离。青、碧、绿、翠,世间与绿有关的词语,在这里,都给予两岸的山水。水边的稻田绿油油一片,鸟啼、虫语、蛙鸣如流水,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舟游碧波上,一瞬间就进入“人行明镜中,鸟度青山里”的佳境。
山水之间有人家。岸边,竹林掩映处有粉墙黛瓦的小屋,屋旁长着百年的古榕树,翠华如盖,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翠竹、小桥,流水、人家,是如此和谐,浑然一体,佳偶天成,融成一卷水墨丹青。一切都来自天然,美到极致的东西,永远是最自然的。不雕琢,不刻意。仿佛一篇好文章,浑然天成,静气流淌,气象万千。
水边立着一丛丛的凤尾竹,随风摇曳,弯着腰身在水中照影,凤尾竹柔韧,修长,有阴柔之美,如水边婷婷的少女。一会,见岸边有几株夹竹桃,开满红烁的花朵,水气泱泱,碧树红花,分外的美。阳光如金,草花如溪,河边黝黑光滑的石阶上,走下来几位老妇人,头上顶着深色的手帕,在水边浣衣,她将衣服铺在青石上,捣衣之声阵阵回荡在水边。远处,白墙乌瓦的村落里正升起袅袅的炊烟。
逆流而上,见一座石桥倒映在碧波之上,不由得让人想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一棵古老的榕树默默守在石桥身旁,几百年静静地看着天地日月,似水流年。石桥是小镇的经,小巷是小镇的纬,经纬交织,留下多少流年的悲欢,有谁知道?这座富里桥有六百年了,撑竹排的渔人淡淡地说。古树还是百年的古树,石桥还是百年的石桥,站在桥下的人看石桥,石桥寂寞看着来往的你我,不知是谁装饰了谁的梦?桥上吟诗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任光阴老去,石桥不老,古树不老。
竹排到富里桥后掉头顺流而下,水不深,清澈见底,一伸手,就摸上一两枚洁白的鹅卵石,清冽的水中有褐色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水中,成群的白鹅在觅食,雪白的影子,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么美。有一只水牛在水中乘凉,整个身子沉在水中,只露出圆圆的黑脑袋,贴着水面竖起一对毛茸茸的耳朵,纯净的大眼睛望着河面的竹排,一点也不惊慌。孩子们在竹排上拿水枪给它喷水,它甩甩大脑袋,水珠儿落在水里,激起一串笑声,水声。牧牛的老人蹲在岸上,头戴斗笠,手里握着烟袋,悠闲地一口口抽着烟,看着水中的竹筏和游人,渐行渐远。水面荡来一叶竹排,戴斗笠的渔翁立在船尾,不慌不忙地撑着长篙,船头蹲着一对深褐色的鸬鹚,挺着肚子,犹如一对大将军,自由自在的东张西望,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副田园诗画,山水长卷。船行碧波里,人在画中游,让人疑心是否还在人间。
一只竹排轻悠悠飘过来,水面泛起一层层涟漪。竹排上着红衣的女子正在唱歌,当然是唱刘三姐的歌:唱山歌来哎,这面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春江水--------人走远了,歌声还在水面上漂着,萦绕着,不肯散去。歌声潺潺,流水潺潺,恍如一缕清梦。竹排顺流而下,漂累了,闭上眼睛在碧水蓝天中做一个梦,连梦也是绿色的。
铺开一面碧绿的江水,给我的亲人写信。以青山为镇纸,以凤尾竹为笔,以江水为卷。
小记:我下午刚收到的样报,《桂林日报》副刊真好,纯粹,干净,几篇稿子有分量。谢谢我的责编张迪老师。
娟子 2009 11
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