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文字(2009-10-21
18:18:51)

看着雪片般飞来的稿件,作为编辑是高兴的。然而,看见多数稿件的粗糙,甚至发现抄袭,不但高兴不起来,还会提心吊胆过日子,快餐时代文字变得很随意,失去了美感和力量。
我一向对每位作者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尤其对一些初次投稿的作者,常常不惜时间为期修改,有时为了改一篇稿子,会耗费我半天时间,通常,我不会轻易“枪毙”稿件。
前些日子清理桌上堆积了一尺多高的来搞,认真劳动了整整一天,还是“枪毙”了三分之二,眼睛看得干涩发昏,心中却冒出一股莫名的火。对于我生存下去依靠的这张报纸,作者就是我的上帝。我能生、敢生他们的气吗?不敢!那我又为什么生气?实在是因为文字的原因。
信息时代给大家带来快捷方便这我不反对,而对于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如果用缺乏思考和锤炼、不是发自内心的文字随意示人,虽然你的积极性应该得到肯定,但这样的文字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你不想把文字变成铅字,只是一种供自己独享的私密记录也就罢了。恰恰你的目的就是想让它变成签字,那么,作文者是否应对文字抱有基本的敬畏呢?
敬畏文字,首先要有足够的真诚,你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
敬畏文字,还要有古人的“推敲”精神,不一定“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一定不要浪费文字,把文字变成废话;
敬畏文字,还要学会让文字散发出芬芳,装点生活的美好……
关于使用美好的文字,我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妇女主任,出门参观,又很虚荣地想表达自己有欣赏力,看到一个房子,她就说:嘻,真好看。进了园子,她说:嘻,真好看。然后看到一颗梅树,她又说:嘻,真好看。一路下来,看到每样东西,她都说:嘻,真好看。而同样是梅花,林逋看到,就不满足说真好看,或真香,而是挖空心思想出一句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前者的表达虽然朴实,后者的表达则是美文、美词,是可以浸润的。
想起两位认识的文友:把“文字养在心里”的李娟;“用文字取暖”的林平。他们都是业余作者,而他们对文字的那种敬畏和认真,使得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最后飘散在书香里,温暖读者。
附一段东北大胡子朋友的编辑体会,这段经历几乎跟俺这些日子编辑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一摸一样,哈哈哈,苦恼人的笑啊!
编稿中。
在编一组征文稿,征文的主题是歌颂祖国歌颂党。
来稿20余篇,基本上每篇都有“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1997、1999香港澳门回归”“SARS·洪灾·雪灾·汶川地震·神七·北京奥运”……
有一篇,竟然从公司网站原文复制公司简介,汗啊。
还有一篇更狠,稿子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好一番歌颂,可是人家竟然用了一个标题——《无题》。
没有贬低作者的意思,这类征文俺写都写不出来。
只是,在这个秋夜,做了19.5年编辑的俺,彻底晕了……
小记:
读了税老师的《敬畏文字》,很喜欢,很赞同,转帖在这里。在写作读书的路上,写作和阅读是另一种爬山,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它走遍。
读书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要想着实用,而为了自身的修养。写作不要想着出名和功利,而仅仅是因为出于爱。那么对于文字的态度就完全不同。我敬畏那些美好而古老的汉字,它们是经得起岁月打磨的,是有灵魂、有气息的。把文字养在心里,那是我写作时的状态,是我的梦想。
李娟
2009 10 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