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电网报》2009 3 6刊韩小士老师《守望西海固》

(2009-03-06 08:10:12)
标签:

国家电网报

守望西海固

山乡

乡路

马晓忠

文化

 
守望西海固

韩小士

文章引自:《国家电网报》:

 http://epaper.sgnews.com.cn/html/2009-03/06/content_197109.htm

 

http://epaper.sgnews.com.cn/res/1/20090305/74061236258100451.jpg6刊韩小士老师《守望西海固》" TITLE="《国家电网报》2009 6刊韩小士老师《守望西海固》" />
  韩小士,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西北电力报副刊编辑、美术编辑。
http://epaper.sgnews.com.cn/res/1/20090305/84821236258100467.jpg6刊韩小士老师《守望西海固》" TITLE="《国家电网报》2009 6刊韩小士老师《守望西海固》" />

  知道马晓忠,是从“北塬”这个笔名开始的。大约在四五年前吧,一些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乡情为题材的散文,隔三差五出现在我的邮箱里,字里行间溢出来一股厚厚的泥土味。可以感觉到,署名“北塬”的马晓忠,是个诚实的躬身于大山里的写作者。他善于捕捉乡野生活的细节,于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之中,构筑自己独有的审美理念。他笔下的文字细密质朴,作品便有了生命意义上的自然美。但我始终没有见过他;偶尔有个电话,听筒里传来的西海固方言很谦恭,一再为说不好普通话表示歉疚。

  2007年初冬,我因事去六盘山,才见到他。一聊才知道,这个个子不高的青年还不到30岁。马晓忠出生在西海固,父辈往上都是庄稼人。幸运的是,善良的父母对他的前途充满希冀。所以,马晓忠得以进了学堂。那个班只有十来个同学,没有一个女生。小学快毕业了,他才有了第一支钢笔,在此之前,他多用旧电池芯写字。这个情节在他的《草儿青青》里有详细描述。西海固地区的隆德县,自然环境苦焦,却是个文化先进县,人文底蕴深厚。得此熏陶,马晓忠从小对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小学老师常拿他的作文当范文读。当时山乡还没通电,他从老师的书架上“偷”来《西游记》和《水浒》,在油灯下读得如痴如醉。精彩的故事迷住了他,原来文字里有这样多彩的世界啊。后来他考上固原农校,所学专业是枯燥的。马晓忠没有更好的选择,家境窘迫,尽快就业以维持家境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那几年,他经常把自己塞进图书室,心无旁骛地阅读思考,并小心翼翼地书写着。

  在那段时光,马晓忠热情而胆怯地独守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尽心尽力而又无望地蹒跚在文学的边缘。校刊《绿园》上开始有了他的文字;写日记是他的习惯,坚持平淡日子的简单记录。向往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的文字裹着一层浓浓的乡愁,散发着带有土腥的清香。他似乎总站在离乡的路上,回望村庄的所有细节,带着一缕无法抗拒的思乡之情。农校毕业以后,马晓忠多次求职碰壁,对前途的热望一时跌入谷底。这期间,唯一能稍感宽慰的事情就是读书。他在书店里一泡就是一整天,阅读给心身带来安静,释放了许多苦闷。在马晓忠看来,生活应该是一种安静的存在状态,就像一朵花的开放过程,那种力量是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所以,他即便面对就业的艰难,依然选择安静的写作作为生活的终极目标。在外出打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无声无息地变得成熟,他不再试图改变环境中的一些什么,而是默默地让社会接纳自己,而且极其努力。

  非常幸运,马晓忠在2003年进入电网企业,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干好本职的同时,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在了阅读和写作上。翌年,他的处女作《钓者的心情》在文学刊物《六盘山》发表,这更坚定了他的创作决心。可喜的是,他的作品随之在数十种报刊陆续发表,收获的季节在慢慢地向他靠近。生存环境变了,他依然以原生态乡野生活为写作素材,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西海固的村庄和山梁。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纯朴的乡音和亲情带给他温暖的回忆,他依然站在返乡的路口孤独地张望,在脚下的村道上留下蹒跚与惶惑。在此期间,他的《乡路》《柳絮飘飞》《布鞋》和《空心树》等相继发表,其思想高度和驾驭文字的能力都较以前有所突破。宁夏诗人刘岳评价说,马晓忠的创作“是理性的,目的纯粹而意志坚定。他没有简单地翻版生活,没有刻意地美化生活,他严肃而艺术地塑造着生活,不失本真地讴歌脚下深爱的土地。”

  马晓忠的散文集《乡路》即将付梓。作为编发过他多篇作品的编辑,我当然喜不自胜,在某种意义上,其喜悦甚于马晓忠本人。如马晓忠一般默默坚守在文学艺术高地上的大有人在。我想,这些人之所以能执著地守望精神家园,是因为他们已经无法摆脱内心的思考状态,而且在形式上构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一个人有了自觉的回望以及思考的习惯,生活就有充盈的趣味,才能不失本真地赞美山乡田野,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2009年3月6日的《国家电网报》副刊专栏版,同期刊出我的随笔《名人符号的芬芳》和韩小士老师的《守望西海固》,真是幸运和高兴的事情。他是《西北电力报》的副刊编辑,也是我十多年前开始写作时的启蒙老师。因为对文学深深的挚爱,因为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令我不敢松懈,不能止步。

  感谢文学,感谢老师,我只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读这篇文字,感受到韩老师以一颗仁爱之心,一支朴素,练达,简约之笔,刻画一位走在乡路上,虔诚的写作着的马晓忠。

  十多年来,老师在副刊编辑的岗位上,发现,造就,培养了一大批坚守精神世界的写作者,令我感动!

  李娟

  2009年3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