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地的心跳
---读卜元华散文集《行吟絮语》
李娟
前些天,在副刊研讨会上,我见到慕名已久的卜元华老师。他送我一本散文集《行吟絮语》,并郑重地题字。在回家的火车上,我打开它,细细品读,如同品尝一杯雨前绿茶,清淡而意味悠长。
十多年来,我一直断断续续留意着报刊上他的散文。早年间读他的散文集《百情集》,写人间真情大爱,字字真切,感人肺腑。
这些年,他的行走散文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情。他行走于故乡的山水,寄情于三秦的原野、河流、山川。他的行走散文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大江大河般深沉的爱。他的散文有着历史散文的哲理性,可读性,知识性,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灵空间和想象空间。阅读他的散文,你仿佛走进历史的皱纹和脉络里,让读者领略到历史烟尘中无数人物的魅力。我想,一位作家对于自然的态度,更深的展示人心深处的至善,敏感和悲悯。他写道:“旅游恰似读书,当你走遍名山大川、异国他乡时,你在博览群书,当你静下心,在一个小范围细品细酌时,你在精读一本书。我反复来陕南,一地一地的游,正是想精读陕南这部书。读书者各取所需,陕南于我有汲不尽的养分,取不尽的矿藏。”
梭罗说:“除非怀着热忱去写,否则我们写不出优秀和真实的东西。”作家对于故土怀着深厚的情感,他的文字如无数条看不见的根须,沿着思想的隧道延伸进故乡的泥土中,一切都是安静的,无声的,又是如此深邃,安然和美好。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不急不缓。流淌着一种自信、淡定和从容不迫。语言尤其的简洁,凝练,干净。诗人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那是散文写作的更高境界。伏尔泰说,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我说,一篇好的散文,像一幅国画的留白,一幅苏绣的天空和白云,一杯清茶萦绕在齿间的唇齿留香,让人去细细品味和回想。
他在散文《京华秋意》中写到已故作家顾绍康老师。他写道:“我蓦然想起多年前在西安夜市的一幕:一老妪携一幼女乞食,我还未及反应,顾兄已站起身,把一大碗未动筷的面条端过去,柔声说,孩子还饿着,快吃吧。那一刻,我泪湿眼眶。”他以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刻画了一位饱含悲悯之心,心怀大爱的作家形象。
我以为,一位作家不把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时,不为功利的写作,才是作家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因而写作变得随意和真情性,写作成为作家自己内心的需要。
叶赛宁有诗: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而品读《行吟絮语》,感受作家是以宽广而温暖的目光,朴素的爱,纯真的心,来聆听大地的心跳。
2008年11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